1月22日,安徽正式進入“兩會時間”。如何科學謀劃2024年的目標任務,政府工作報告亮出了“路線圖”。其中,“新質生産力”一詞,在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引發省人大代表的熱烈討論。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發展壯大新質生産力。
何為新質生産力?新質生産力是一個具有動態性、時代性和戰略性的新概念,是要素新優勢、産業新形態、發展新路徑、競爭新優勢的整合表述,代表著更創新、更高階、更可持續的生産力發展方向。
“把高品質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加快打造智慧綠色的製造強省。”政府工作報告擘畫了安徽省新質生産力發展的藍圖。
新汽車,做強新“皖軍”
2023年,我省把汽車産業列為“首位産業”。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援汽車“皖軍”做強做大,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省人大代表、安徽江淮汽車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項興初一直關注新能源汽車的産業發展。
為了更好支援我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項興初建議,加強省內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謀劃加速推進氫燃料汽車産業。“我省應進一步完善氫能産業規劃和政策體系,重點支援氫燃料商用車技術開發、示範應用及産業化發展,專項推動加入全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增強氫能産業發展話語權。同時在新能源的應用和充換電服務上下功夫。”
通過調研發現,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已率先開展無人駕駛汽車的大範圍路試及商業化應用,我省在相關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及産業集群建設還有一定的差距。
項興初建議加強智慧網聯汽車示範、試點推廣,完善法規標準和基礎設施。“我們可以有序擴大測試範圍,支援省內企業參與智慧網聯汽車的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支援合肥、蕪湖制定併發布智慧網聯汽車應用條例、城市道路建設標準和實施規劃,加快建設合蕪高速公路示範運作建設,推動已建、在建和規劃的數字化、標準化建設道路滿足智慧網聯需求。”
新場景,謀劃新佈局
未來産業是最具發展潛力、對經濟社會具有全局帶動和重大引領作用的産業,是支撐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導産業。“部署未來産業,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是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和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省人大代表韓東成建議,我省應當搶抓機遇,積極佈局未來産業,大力發展新質生産力。
在韓東成看來,培育發展未來産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頂層設計、産業生態構建、創新要素保障、配套支援等多方面入手,統籌謀劃,才能形成推動未來産業發展的合力。
“我省應當大力支援以元宇宙為代表的未來産業技術研發、技術創新和産業應用,鼓勵科學家和創業者進行産學研合作,發揮科技創新對元宇宙、新材料、新一代資訊技術等産業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搶抓機遇升級産業結構。”韓東成建議,我省應當立足科創安徽的優勢,支援打造未來産業園區,設立政府專項發展基金,打造未來産業長三角融合示範區。同時還要培育一批引領未來産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培育成産業生態主導型“鏈主”企業,集中力量、集中資源構建全鏈條未來産業發展集群。
新協同,帶動新發展
新質生産力是由科技創新引發和主導的,是以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為主要載體的新型生産力樣態,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新的生産關係與之相匹配和適應,不同所有制企業都要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做貢獻。
省人大代表吳華峰認為,推動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協同共進,有助於加快形成新增生産力、新質生産力和未來生産力“三力”共促格局。
“我們應當加強省屬國企和民企在新領域新賽道的互利合作,促進‘三首’産品本地轉化應用,助力‘卡脖子’技術攻關。政府需要搭建溝通交流的橋梁,積極引導省屬國有企業向民企開放應用場景,形成品牌聯動性,實現業內強強聯合。同時要打造省屬國企與優秀民企合作樣板標桿,宣傳推廣優秀案例的做法和成功經驗,推動創新合作方式。”吳華峰認為,只有雙方協同共進,融合創新發展,才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走出一條省屬國企和地方民企強強聯合發展的模範之路。
新數字,賦能新升級
在新發展階段下,製造業智慧升級、推進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是製造業未來發展大趨勢,傳統産業特別是製造業數字化、智慧化改造需求十分迫切。
加快數字化轉型,是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製造業必須面臨的一道“必答題”。如何推動新興數字産業的創新發展?省人大代表儲松潮認為,要加快數字化賦能傳統産業。
“老工業城市傳統産業佔比高,具有較為堅實的工業基礎,可發掘的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豐富,傳統工業企業優化生産流程、提升産品品質、降低能源消耗等需求迫切,亟待通過數字化轉型為企業賦能,解決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的難點痛點。”儲松潮建議對老工業城市申報有關數字化轉型項目和資金予以傾斜,並按一定比例提高資金支援力度,促進産業轉型升級和城市轉型發展。
儲松潮認為,省級有關部門應收集整理各行業數字化轉型成功經驗和案例,研究建立行業數字化轉型標準化指南,通過術語定義、參考架構、數據字典等基礎性標準的規範,加速供應鏈産業鏈協同,凝聚行業共識形成合力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更好地幫助企業解答“怎麼轉”的問題。
新平臺,煥發新生機
近年來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以“全方位守護城市公共安全,當好城市安全發展的科技哨兵”為要求,在科研平臺建設、應用技術研究、人才隊伍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現代服務業提檔升級,鼓勵發展個性化定制、共用製造、全生命週期管理、總整合總承包等新模式。
“當前,全省乃至全國有效需求不足,城市安全領域存在短板,為有效破解這一困局,加快啟動城市‘裏子工程’建設,這既有利於增強城市安全韌性,又有利於拉動社會需求、促進經濟增長。”作為一名從事安全科學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省人大代表、清華大學安全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執行院長袁宏永建議,我省應深入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建好城市的“裏子”,促進現代資訊技術與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深度融合,增強城市智慧安全的韌性。
袁宏永認為,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共性技術服務平臺也離不開人才支撐。“我們可以發揮‘新型’體制機制優勢,對高層次人才要把‘柔性引進’放在重要位置,柔性引進院士、‘傑青’‘萬人’等高層次人才擔任首席科學家,領銜把脈技術攻關,打造科技人才‘強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