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知道什麼是期貨,但是保險,洪亮清楚。
今年上半年,舒城縣生豬養殖戶洪亮通過“保險+期貨”模式獲賠37.96萬元。“以前買保險,只求保個本,現在我們收入也能有保障。”洪亮黝黑的臉上露出憨笑。
“育肥豬目標價格保險”“鴨苗目標價格保險”“花生期貨價格保險”“蘋果價格指數保險”……今年以來,我省持續推動保險機構創新産品,拓展金融服務,突出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和避險功能,深入實施“農業保險+期貨”保價行動。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涉農主體的參保積極性不斷增強,“保險+期貨”還需進一步創新,拓展服務農業産業鏈的廣度和深度,持續為鄉村振興提供金融助力。
探索“保收入”
破解種養風險為農解憂
“豬價大起大落,有時候比過山車還刺激。”不少生豬養殖戶有著這樣的煩惱。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生豬養殖和豬肉消費國,然而生豬養殖行業受“豬週期”和非洲豬瘟等因素疊加影響,市場價格波動較大。
“今年我為3000頭生豬買了目標價格保險,約定目標價格17270元/噸,保險到期後結算價16004.55元/噸,保險公司賠付了37.96萬元。”洪亮告訴記者,生豬行業價格波動大,好多養殖戶收益不穩定,養殖積極性受影響,“現在有保收入的保險,我們就放心多了。”
洪亮所説的目標價格保險,是“保險+期貨”模式。
什麼是“保險+期貨”?即農戶購買農産品價格保險,一旦遭遇市場價格動蕩,觸發價格保險賠付條款,將由保險公司賠付虧損;保險公司則通過向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購買場外期權産品轉移賠付風險,通過對生産風險的重新分配,為生産者提供避險工具,實現為農産品保供穩價的功能和作用。
生豬養殖業離不開保險。過去由於缺少有效的對衝手段,保險公司只能承擔鉅額賠付風險。生豬期貨推出之後,保險公司通過向期貨公司的風險管理子公司購買場外期權,轉移價格風險,實現了有效的價格風險分散與對衝。
為增強生豬規模經營主體抵禦市場風險能力,穩定生豬生産,保障養殖戶收益,去年國元保險累計開展27個養殖業“保險+期貨”項目,承保生豬24萬頭,為151戶養殖場(戶)提供了5.02億元的價格風險保障,已支付賠款2004.75萬元。
不僅是生豬,據中國期貨業協會數據,2022年,我國期貨經營機構通過“保險+期貨”模式為玉米、大豆、雞蛋、蘋果等15個品種提供了價格保障。
“我們積極開展‘保險+期貨’服務,期貨品種覆蓋玉米、大豆、豆粕、棉花、生豬、豬飼料、雞蛋等10多個品種。2021年、2022年連續兩年在安徽太和縣開展大豆‘保險+期貨’試點,累計承保面積66萬畝次,理賠金額1221萬元。”國元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推出74個“保險+期貨”項目,提供風險保障4.56億元,今年以來賠付2100萬元。
多個首單落地
模式創新提升服務能力
近日,中華財險淮北中心支公司開出安徽省首單蘋果價格指數保險,為淮北市杜集區蘋果種植戶許春梅的10畝蘋果園提供了13.38萬元風險保障。
蘋果種植是淮北市特色種植業之一,該地區蘋果年産量約2.48萬噸。受近年來極端天氣影響,蘋果種植收入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將蘋果目標價格和結算價格分別與鄭州商品交易所投保前蘋果期貨合約的盤面價格和各交易日蘋果期貨合約收盤價相掛鉤,設置保額每畝13380元,以2%費率收取保費,即每畝267.6元,當蘋果結算價格低於蘋果目標價格時,保險公司即按照合同約定負責賠償,解決蘋果種植農戶的後顧之憂。”中華財險淮北中心支公司有關負責人説。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更多“保險+期貨”優化模式和相關金融産品在江淮大地涌現。
今年上半年,中華財險滁州中心支公司聯合華安期貨有限責任公司,在滁州市落地全省首單油菜“保險+期貨”項目。“結合滁州當地油菜政策性保險對産量端的保障,採用油菜和菜粕兩種期貨同時對衝價格風險,將農戶面臨的價格風險分散到期貨市場,實現對農戶收入的綜合保護。”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從生豬到螃蟹,從油菜到蘋果,從鴨苗到雞蛋……“保險+期貨”項目覆蓋品種數量不斷增多。
“花生目標價格保險真是太好了,價格沒有達到預期給予賠付,以前有花生種植保險保災害減産帶來的損失賠付,現在又有了花生價格的保險,這下我就可以大膽地種植花生了。”固鎮縣任橋鎮農戶張配銀説。
今年4月,我省首單花生目標價格保險在國元保險蚌埠中支固鎮支公司開出,為張配銀提供了66.1萬元的風險保障。該産品是保險花生在約定週期內的平均市場價格低於約定保險價格時産生賠償,進一步保障廣大花生種植戶利益。
業內人士指出,“保險+期貨”自從試點以來,通過“增品、擴面、創新、優化”,不斷豐富對農戶收益的保障方式和保障力度,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政府加大支援
更精準發揮“保險+”作用
農業保險是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工具,建立並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對於健全農業風險管理體制,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和市場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自2016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八年就“保險+期貨”確定發展方向,比如2016年首次提出“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2018年則進一步提出探索“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試點,2022年要求優化完善“保險+期貨”模式。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支農作用,優化“保險+期貨”。
如何進一步優化?有業內人士建議,一方面,要豐富“保險+期貨”保費來源,提高模式可持續性。可推動中央財政整合相關資金,按農民投保需求,靈活調整財政資金向“保險+期貨”傾斜,提高農民投保意願。引導更多的資本力量加入,例如持續大力推進農業信貸、擔保、投資融資等方面的金融創新服務。另一方面,進一步提高期貨市場運作品質,加快推進涉農産品上市交易,提供期貨期權並行、場內場外聯通的綜合性風險管理手段,不斷優化已上市品種的功能發揮,穩步提升品種流動性,優化市場結構,促進價格發現功能更好發揮。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底,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等多部門聯合印發《安徽省“農業保險+所有金融産品”行動計劃試點方案》,其中提出實施“農業保險+期貨”保價行動。
《試點方案》明確,要強化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和避險功能,發揮“保險+期貨”作用,在産糧大縣全面落實玉米種植收入保險政策,保額不低於700元/畝,財政按規定給予最高70%的定額保費補貼;在主要産區探索開展大豆、生豬、雞蛋目標價格保險試點,保障對象原則上分別為單季大豆種植面積在30畝以上、生豬出欄量500頭以上、蛋雞存欄量5000隻以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財政按規定對納入省級支援範圍的給予最高50%保費補貼。
我省還支援發展地方特色農産品收入保險。支援期貨機構與保險機構創新風險管理産品和服務,通過採集期貨市場或現貨市場渠道農産品價格,因地制宜開發價格保險、收入保險等創新險種,運用期貨工具對衝農産品市場風險,推動農業保險“保價格、保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