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利辛縣鞏店鎮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改革,聚焦特産製品産業,實行規模化生産,推動線上銷售,鄉村特産製品傳統産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在傳統産品上因勢利導,讓農民實現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馬廟村大何粉皮廠不斷改進傳統手藝,把小粉皮發展成為增收致富“大産業”。
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利辛縣鞏店鎮馬廟村大何粉皮加工廠,院子裏的晾架上一排排粉皮晶瑩剔透,張張圓如玉盤、薄如蟬翼。工廠負責人呂金平正和幾名工人忙著加工粉皮,把出鍋的紅薯粉皮一張張平整的擺放在晾曬板上。工廠現場一片忙碌,一張張粉皮好似從藍天上揭裱成無數個鄉村致富的幸福“圓圈”。
大何粉皮以晶瑩透亮、口感細膩而著稱。制粉工人把紅薯澱粉和水按照一定比例調和,然後用小勺將糊狀澱粉倒入銅盤中,將銅盤浮入鍋中的開水上面,並用手撥動銅盤快速旋轉,使粉糊由盤底中心向四週均勻地攤開,同時受熱而按銅盤底部的形狀和大小糊化成型,過一分鐘左右再把銅盤放入冷水中,撈出放到晾曬箅子上風乾成為粉皮。
“只要天氣好適宜晾曬,我們就生産加工,每天加工粉皮300公斤左右,常常供不應求。”呂金平説,為此她不斷擴大生産規模,既解決了産能不足問題,還帶動了附近村民就業。“在這裡打工很舒心,忙時務農、閒時務工,一年收入一萬多元,收入補貼夠家用,還能照顧家裏的孫子和老伴。”正在忙著晾曬粉皮的75歲村民何振言説。
呂金平説,過去主要採用手工製作粉皮,這種加工方法效率低,費時費力。2000年,她從山東曲阜購買了一套粉皮加工機械,把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結合在一起,口感好,品質有保障,效率得到成倍提升,一年加工100多噸。這也使得大何粉皮名聲大噪,線上線下訂單紛至遝來,産品遠銷河南、湖北、江蘇等地。
“下一步,我將進一步擴大生産規模,採取‘公司+農戶+訂單+’的運作模式,集紅薯規模化種植和紅薯粉皮加工、銷售為一體,一起致富奔小康。”看看滿院子晾曬的紅薯粉皮,呂金平充滿信心地説。(圖文/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