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安縣水口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秦朝曾在此設建陽縣城,兩千多年的古鎮,孕育出了獨屬於這片土地的歷史厚味。”7月27日,“呇語”微宣講走進呇味文化館,志願者從歷史的厚味、信仰的至味、奮鬥的甜味、時代的鮮味等五個方面,將鎮史故事娓娓道來,群眾駐足聆聽,感觸萬千。
近年來,像這樣趣味橫生的理論宣講“隨處可見”,內容豐富、形式有趣,群眾常説參與其中更像是享受一場“知識奇遇”。這源於水口鎮在創新基層宣講工作上的不斷探索。為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水口鎮堅持從理論宣講的實效性出發,推出“呇語”宣講品牌,廣泛開展宣講,讓群眾在理論宣講中有所收穫、有所思考、有所感悟,進而凝聚奮發向上的蓬勃力量。
緣起,是本土化的積極探索
基層宣講受眾廣,情境多,可採取的形式也多種多樣,若一以貫之地照本宣科,不與群眾生活實際相結合,與群眾所思所盼相結合,宣講便會少了些“煙火氣”。
為解決群眾不願聽、聽不懂、聽不進等問題,水口鎮組建“啟明星”理論宣講隊伍,深入各村組院落、企業車間、學校單位等,徵集意見建議,結合“群眾點單”平臺,致力打造本土化特色宣講品牌,帶著好故事、新政策、正能量走進百姓家,宣講活動熱潮疊起,聲入人心。
“取名‘呇語’,是希望每一位受眾都能在宣講活動中,獲得不一樣的奇妙感受。”宣講員史曉悅介紹道,因“呇語”與“奇遇”相近,“呇”字與“水口”頗有淵源,“呇語”宣講品牌得以應運而生,併發展至今,廣受群眾歡迎。
發展,是品牌化的悉心培育
宣講品牌自創建至今,吸引超百名志願者踴躍參與,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從事著不同的行業,以不同的視角講述了黨的創新理論在鄉村落地生根的“草根故事”,真正實現將“話筒”交給群眾,解決了基層宣講“無人肯講、無人會講”的難題。
近年來,水口鎮不斷擴大“呇語”宣講品牌知曉度、認可度,以“真材”留“人才”,以“流量”換“留量”,吸納逐步培育壯大以“啟明星”宣講隊伍為核心的10支宣講隊伍,推出一批有思想甜味、理論鮮味、實踐原味的宣講稿件,為不同受眾提供“點單”服務。同時,串聯鎮村農家書屋、文化廣場、鎮史館、文化館等陣地,搭建“1+15+N”多元宣講矩陣,讓“呇語”理論宣講成為有鮮明辨識度和強大傳播力的宣講品牌。
延續,是便民化的生動踐行
“我想進行玉米大豆複合種植,不知道哪個品種適合”“怎樣能夠防止水稻出現大面積倒伏”“大豆受鑽蛀類害蟲侵害我要如何應對”……錦源農機專業合作社裏,“呇明星”理論宣講團成員王昌正根據群眾“點單”內容,有針對性“備課”,迎接即將開展的“呇語”農技主題宣講。
水口鎮堅持理論宣講不僅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將理論宣講與“文明村鎮建設”相結合,與“我為群眾辦實事”相結合,與“十項暖民心行動”相結合,著重説好“惠民政策”“科普知識”“生活妙招”等與群眾生産生活息息相關的事。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搭乘宣講“快車”,開展普法、健康、教育、就業等一系列志願服務活動,“呇語”宣講不僅講理論、演節目,還做培訓、解難題,給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用小故事詮釋“大道理”,説百姓話闡述“新思想”。“呇語”宣講品牌的發展與壯大,為群眾獻上一場場理論學習的“奇妙際遇”,架起了黨的創新理論和基層群眾之間的連心橋。下一步,水口鎮將持續強化基層宣講品牌建設,深入開展“呇語”理論宣講活動,把理論宣講變成軟實力,凝聚起鄉村振興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向心力和凝聚力。(文/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