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乘除:
多部門聯合打響攻堅戰
上林縣的“教育升級”,只是我區實施“全面改薄”項目的一個縮影,是我區消除義務教育學校“大班額”“大通鋪”攻堅戰的一次“小捷”。
在我區,很多縣不斷創造著快速建設的記錄。武宣縣的“全面改薄”項目基本上是“三個當年工程”——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交付使用;都安瑤族自治縣創業園實驗小學從動工到交付使用僅用10個月,而此記錄很快被武宣縣第四小學打破,該校從開工到交付使用僅用了7個月,人稱“武宣速度”……
據教育廳廳長秦斌介紹,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教育優先發展再次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靈活運用“加、減、乘、除”四種戰法(加大投入,有效增“加”教育資源;規範管理,切實“減”輕招生壓力;改革創新,發揮優質資源“乘”數效應;優化隊伍,逐步消“除”教師資源配置差距),著力消除“大班額”“大通鋪”現象,努力打造廣西教育升級版。
一組數據顯示,自去年教育廳等5部門聯合打響全面消除“大班額”“大通鋪”攻堅戰以來,我區“全面改薄”工程先後投入77.12億元,建設學生宿舍187萬平方米,建設教學樓及教學輔助用房295萬平方米,項目完成後可增加學生床位37萬張,消除“大班額”學生數59萬人次。2014年至今年7月,我區已啟動新建中小學313所,佔“雙千計劃”中小學建設任務總數(390所)的80%,預計可新增學位56萬個。
“這些項目建設的要求,不僅立足一個“快‘字,更要狠抓一個‘好’字,‘又好又快’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為此,我區在“全面改薄”工作中,建立和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推進機制和辦法,包括月報制度、提醒制度、督辦制度、分片包乾制度、獎懲制度和專項督查制度等。
值得一提的是,自治區分管領導親自致信14個設區市市長,對“全面改薄”提出具體要求;教育廳也函告各市分管副市長,要求採取有力措施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同時約談部分項目進度嚴重滯後的縣教育局長,並組織檢查組分赴各市縣,逐條對照檢查“全面改薄”落實情況,力保每一個項目工程都成為放心工程、陽光工程和民心工程。
學區改革:
讓教育資源配置更均衡
“這幾年,我們鄉下中小學基礎硬體已有了很大提升,可教師資源的‘軟實力’依然存在城鄉和校際差距,這也是造成‘擇校熱’和‘大班額’的原因之一。”不少基層教師向記者吐露心聲。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要破解“擇校熱”“大班額”難題,“全面改薄”自然要包括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以解決市區學校“擇校熱”和農村學校“品質弱”問題。為此,我區堅持立足區情,結合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情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均衡配置教師資源,逐步消“除”教師資源的城鄉、校際差距。
兩年前,我區在梧州市萬秀區等9個城區啟動義務教育學區制管理改革試點,積極探索改革之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長期以來,萬秀區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突出,自成為首批義務教育學區制管理改革試點後,該城區將46所普通學校劃分成7個學區,整合學區內優質教育資源,按學區統一招生,按照“相對就近”的原則安排適齡兒童到各校入讀。在今年畢業班的品質檢測中,學區內各校成績差距大幅縮小,教學品質名列3個城區前茅。
“目前,我區學區制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有效實現了學區內資源的融合共用。”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説。如今,“資源共用,共同變革”觀念已深入人心,實現了強弱校共同發展,有效促進了學區內教師交流。同時實現教研一體化,促進了教學效益的提高,有效化解了城區“大班額”問題。
今年,我區將出臺自治區級指導性文件,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學區制管理改革提質擴面,由試點轉示範,全面推開,讓更多學生享受公平教育。同時,還將建立中小學協同高師院校、教科研機構推進教學改革新機制,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改革模式,切實提高教學品質,破解“擇校熱”“大班額”問題,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地享受到教育發展帶來的紅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