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扶貧攻堅重要力量的第一書記,他們在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就似一根針,牽引著各種資源直接導入農村,向貧困村、貧困戶“定點投放”,形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在邕寧區,從田間地頭到農家小院,從施工現場到項目基地,處處活躍著第一書記的身影。他們以實幹和擔當,傳遞心繫發展、胸懷民生的拳拳深情。
主動融入 把群眾當親人
2015年10月9日,邕寧區中和鄉平天村第一書記周文斌拿著行李來到村裏報到,這天是他結婚的第七天。來平天村之前,周文斌跟很多第一書記一樣,大學畢業直接進機關,沒有基層工作經驗,對如何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更是摸不著頭腦。
駐村第一個月,要開展貧困戶精準識別工作。大量的表格、數據讓他前所未有的忙碌,經常深夜還在核對數據,次日淩晨5時又起床填表格,這樣的工作節奏一度讓周文斌很不適應。這個時候,村民給了他無窮的力量。
“周書記,歡迎你啊,有了你,我們脫貧致富有盼頭了。”“周書記,你頭髮有點長了,要不我幫你理一理。”“周書記,我家有兩畝閒置的水田,要不給你種吧”……駐村3個月後,平天村村民把他當成了自己人。
“你與群眾有多近,群眾就與你有多親。”周文斌感慨。
為拉近與群眾的關係,村裏有喜事他主動到場;定期組織村“兩委”幹部、黨員代表、種養殖大戶等座談交流,收集對本村發展的意見建議;看到村裏年輕人回鄉,就主動上前攀談,了解他們外出務工的情況,積極物色可複製的種養殖項目;跑項目、引資金、爭取各方支援,完善村裏的基礎設施……不知不覺間,周文斌收穫了村民滿滿的信任。
現在的周文斌可以自豪地説自己是半個平天村人,他經常向附近農戶買米、買雞蛋,再約他們打打球,生活別有一番味道。
“在平天村的兩年時間,我會腳踏實地,為平天村的脫貧攻堅傾盡全力。”周文斌説。
定向發力 走産業扶貧路
增收路子千條萬條,産業扶貧是第一條。為了有效激發幫扶村貧困戶的內生動力,邕寧區的第一書記們找準産業發展這一核心目標,定向發力,取得明顯成效。
“楊書記,幫我們村也引進一兩個企業發展産業唄,看隔壁村壇裏坡的農戶都是跟公司合作的,我們也願意流轉土地發展産業。”在一次座談交流會上,邕寧區百濟鎮新平村村民馬學文等向第一書記楊修凱提議。
楊修凱也在琢磨著發展産業這件事,就怕群眾不配合。引進公司不是一件易事,週末回城裏,楊修凱發動親朋好友幫助物色願意到農村發展産業的企業。只要有企業稍有意願,她都主動對接,邀請對方到村裏考察情況。但好幾個企業都因新平村水源較少、地勢不夠平坦、能流轉的土地有限等原因打了退堂鼓。
為之則難者亦易,不為則易者亦難。經過多方的牽線搭橋,楊修凱終於成功引進廣西凱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新平村流轉土地500畝發展台灣金香桔種植,還成功引進廣西山水牛業有限公司進村發展養牛業,積極引導介紹貧困戶到基地打工,增加收入。
在邕寧區,像楊修凱這樣的第一書記還有很多。新江鎮新樂村第一書記謝佳鈺積極與廣西北部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合作,引進各類實用菌包,帶動10余戶農戶建棚養殖食用菌,建設規模近6000平方米;蒲廟鎮廣良村第一書記彭廣貴引進南寧人人想有限公司,在廣良村試種辣木50畝;那樓鎮三江村第一書記蔡金龍與村“兩委”幹部、包村工作組深入群眾家中,廣泛動員,僅用一個月時間就流轉土地1200畝,擴大了三江村桑蠶種植面積,動員貧困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桑蠶專業合作社;中和鄉新安村第一書記蘇炳富動員當地村民發展綠色水稻種植600畝,對接廣西力拓公司引進60多萬元的水稻烘乾塔項目落戶新安村,利用村集體土地發展“桉樹+草珊瑚”示範種植基地55畝,目前新安村貧困戶産業覆蓋率達到80%。
一個又一個産業與農村對接,一個又一個項目在農村落地,第一書記開始成為脫貧致富的領路人。
協同作戰 合力擰成一股繩
“壇西村離鄉政府13公里,每次下村都要跟著工作隊的車,有時候工作做到一半又得回去了,挺不方便的,我打算儘快搬到村裏去住,支書你看能不能帶著我去找找房子。”剛來到邕寧區中和鄉壇西村一個多月,第一書記何文就對壇西村支書施世妙“提了條件”。
考慮到壇西村委較為偏遠,吃住不方便,村支書施世妙和其他“兩委”班子成員討論,就安排何文住在村委,吃飯問題在婦女主任家中解決。同時安排村團支部書記施世海與何文一組,幫助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
為讓第一書記真正沉下去,發揮幹事創業精神,邕寧區積極創造條件確保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針對各村實際情況,為第一書記在有條件的村委或是村幹部、村民家中安排住宿,並配備基本生活用品,把關愛落到實處,送到第一書記的心裏。
邕寧區還把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教育培訓納入全城區黨員幹部教育培訓總體規劃,採取集中培訓、以會代訓、邊幹邊學等形式強化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幹部培訓。搭建交流學習平臺,設立第一書記工作QQ群和微信群,定期編發第一書記工作簡報等,及時發佈工作動態,開展交流互動,分享政策資訊。通過一系列措施,把全城區第一書記擰成一股繩,全力助推邕寧區脫貧攻堅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