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氏大宅”裏用青磚石板修復了“魚紋狀”地面
工匠正在修補古宅屋頂
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往往通過古建築得以體現。那一座座雕梁畫棟、沉穩大氣的建築是當年工匠們的智慧結晶。隨著歲月侵蝕,古建築或多或少失去了光華。如何修復這些承載著歷史的建築,讓它們恢復當年神采?負責修復古建工匠不僅要有高超技藝,更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積澱,能夠依照古建築的自身價值、人文環境和歷史地位等不同因素採用不同的修復方式。在西鄉塘區石埠老口村那告坡,就活躍著一支專門修復古老建築的工匠隊伍,匠人們用智慧和靈巧的雙手讓古老的建築“復活”。在他們的努力下,有著200年曆史的清代古建築群“覃氏大宅”重新煥發了新的活力,重現古代建築的無窮魅力。
驕傲 “覃氏大宅”重現風采
修建完成的“覃氏大宅”依山傍水,青磚民居顯得古樸大氣,讓人仿佛回到了200年前的清代。
走進院中,一眼就看到佔地800多平方米的平地上鋪滿青磚。那告坡生産隊隊長覃永標介紹,大宅裏的平地和巷道全部採用直草磚鋪設,僅平地就用了32000塊磚,由多名工匠耗時兩個多月才完成。在巷道的鋪設上,由於需要保留古代的“魚紋狀”的紋式,匠人們花費了大量時間。
覃永標説,“覃氏大宅”始建於西元1780年,全部採用青磚和青瓦搭建而成。在修復過程中,為了更好地保留建築風格,村裏幾名老工匠帶頭組織了一支40人的修復古建築隊伍,四處收集古舊材料。周圍村子的村民聽説需要材料整修“覃氏大宅”,紛紛拿出自家舊房子拆卸的材料,工匠們最終得以大部分還原了“覃氏大宅”的風貌。
自豪梅花窗美化田漢故居
由於“覃氏大宅”環境優美,吸引很多文化人到此采風、借住。艾青和陸地等文化名人都曾經在此居住過。特別是田漢,住了兩年才離開。
覃永標告訴記者,田漢故居在風吹雨打中出現了多處破損。為了修復田漢故居,工匠們多次開會研究,最終落實了修復方案。他們在將房間的瓦頂、木梁等地方修復以後,著重改造故居的地面,用“松泥”加入石灰和水攪拌,鋪好地面後再牽來耕牛在上面踩踏。地面堅固以後,再用工具進行平整,最後再完成廳堂和房間地面的鋪設。
修復的同時,古建隊也進行了部分新建,覃永標就特別在田漢故居外面建造了一面青磚墻,架設了造型精美的“梅花窗”,使故居更添文人氣息。
屋樑上的滴水瓦瓦面上雕刻了精美的龍圖案
遺憾乾坤標誌雕刻失傳
修復古建築隊伍中,年紀最大的覃佩森今年72歲了,老人精神矍鑠,説起“覃氏大宅”的歷史滔滔不絕。
覃佩森説,覃氏家族求學氛圍十分濃厚,很多人考取了功名,並建造新房慶祝。現在保存最好的是太學生覃知三、貢生覃獻渝等人的大宅,宅子裏都特別使用了青瓦鋪設的燕尾檐,同時架設了滴水瓦。這些滴水瓦瓦面上雕刻了精美的龍,分隔滴水瓦的檐面則雕刻了鬼面,用以辟邪。只要一下雨,雨水順著滴水瓦流下,形成一排排水簾,非常有意境。
“這些雕刻技術我們都繼承下來了,但可惜的是,門口上面代表門當戶對的乾坤標誌的雕刻技藝已經失傳很久了。”覃佩森指著覃獻渝古宅門口上雕刻的乾坤標誌遺憾地説。
對於修復和改造古建築的傳承,老人高興地説,村裏很多年輕人願意學習修建的技術,並在這次修復中起了很大作用。“每一間建築物件都有它背後的故事,對於修復者而言,要心懷崇敬之心,盡最大可能保持原貌。”覃佩森拍著青磚鋪設的墻壁感慨地説。
古建工匠的精巧技藝
工匠演示如何修砌青磚墻
青磚墻
首先要製作青抹灰。要將稻草和木枝燒成灰,然後加入石灰膏和水進行攪拌,再放入專門的石舂摏實。但一次不能夠製作太多的青抹灰,因為如果不及時使用,就會在空氣中變質、硬化導致不能使用。制好青抹灰後就可以砌墻了,先要將磚頭堆疊,同時用鐵鉤修整磚頭邊縫,以預留空間進行抹灰,之後用抹灰刀反覆在磚頭抹上灰漿,等到灰漿幹後,磚頭就固定住了。
田漢故居裏獨特的“梅花窗”
梅花窗
建造“梅花窗”,第一步要先用灰漿將兩塊青瓦黏合,搭建在窗面的下方,上部也同樣兩塊青瓦反方向搭建,形成一個弧線,總共用八塊青瓦形成一個菱形,這樣一朵“梅花”才算大功告成。據統計,一面墻壁的“梅花窗”需要128塊青瓦來搭建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