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賓陽縣北街村裏車來人往,村民和客商將成品魚苗分類包裝,裝車遠銷到雲南、貴州等地。
北街村家家養魚苗,戶戶賣魚苗,成為遠近聞名的“廣西魚苗第一村”,如今從事魚苗業的人發展到了周邊的村屯。
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
北街村位於賓陽縣城北面,是鬧市中村民聚居的地方。每年魚苗交易的季節,村裏商賈不絕,車水馬龍。和傳統的漁村不同,北街村沒有江水環繞、竹筏破浪、漁歌互答,而是靠著村民房前屋後一方方魚躍清波的魚塘拼接而成。
該村村支書韋良儉介紹,這個特別的漁村清朝初年就已存在,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這裡是賓陽縣最早的也是魚類最多的魚苗養殖場。”韋良儉説,目前全村共有魚塘1000多畝,部分村民還在外承包了1800多畝。
村民韋文東在北街村的養魚面積有80畝,魚類品種達十幾種,只要是市面上有的,在他這兒都能找到。談起養魚的經驗,他打開了話匣子,家裏祖祖輩輩都是以養魚苗為業,自己從小就跟著父親開始從事此項工作,製作魚料、跑路運輸樣樣都會。現在,韋文東的養魚規模越來越大,他的兄弟也跟他一樣養魚,規模也不小。
經過幾百年的努力,“北街魚苗”已經成為廣西區內漁業一塊響亮的金字招牌。每到魚苗收穫的季節,村裏你來我往,好不熱鬧,沒有江河環繞的北街,形成了一道靚麗的漁村風景線。
手一摸,就能分辨魚的雌雄
眼下正是魚苗銷售的旺季,在北街村裏看到,很多客商不遠千里而來。客商看中北街,是因為這裡是個名副其實的魚苗大超市。
在北街村,七成的村民都養殖魚苗,每戶養十幾種甚至更多種類。“這家養鯉魚,那家有草魚,還有鯪魚、皖魚等,客商只要在村裏逛一圈,總能找到自己想買的魚苗。”韋良儉介紹。
韋文東的父親過去是村裏響噹噹的養魚能手。“從小我就跟著父親賣魚苗,近到周圍的村鎮,遠到貴州、雲南,甚至越南等,一路走一路賣。”韋文東介紹,長年累月的學習讓他掌握了一整套實用技術,“到水産學校進行專門學習的人,不一定比我們強。”其實,經過幾百年的摸索、積累和創新,北街人擁有了一整套科學養魚技術,很多人長期耳濡目染,無師自通。“北街村的養魚人,就是把眼睛蒙起來,只要用手一摸,就能分辨種魚的品種、雌雄、生長週期和年齡……”
延伸産業鏈走出致富路
水暖魚肥的季節,韋文東開始養殖春魚,“30萬尾冬魚基本賣完,就盼著春魚的好收成了。”韋文東説,一年下來,幾十萬元的利潤不在話下。
如今,北街村民除了在自己的魚塘養殖魚苗外,還到附近鄉鎮承包山塘水庫養魚。養魚産業越做越大,北街人沒有停下發展的腳步。韋良儉介紹,北街人常年奔波在外,開闊了眼界,腦子也轉得快。在和魚打交道的過程中,不少村民做起了養殖配套,做魚料、拓銷路、跑運輸,他們在養魚的各個環節都找準了發力點,合力打造了一條産業鏈。
“養魚的飼料要從外地購買,村裏有人瞅準了這個商機,做起了魚飼料生意;拓寬銷售路子需要走出去,有的村民就專攻這一塊;跑運輸,我們有經驗有技術。”韋良儉一臉自豪,在他看來,拉長産業鏈,念活這本“養魚經”,是北街村富起來的根本原因,大家有效對接,合作緊密,經濟效益自然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