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麗南寧·生態鄉村”活動的深入開展,我市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隨著“美麗南寧·生態鄉村”活動的深入開展,我市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群眾主體意識明顯增強,幹部作風明顯改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長效機制逐步形成,基本達到“清潔環境、美化鄉村、培育新風、造福群眾”的目標。這也為我市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體系,打造生活宜居、環境優美的“生態鄉村”奠定了堅實基礎。
打造生態産業促農增收
今年以來,依託“美麗南寧·生態鄉村”建設,綠色經濟、生態經濟、有機經濟逐漸成為農村産業發展的特色。
走進武鳴縣羅波鎮鳳林村外淩屯,沿著新修的屯路,一路可見屯文化活動室、文化長廊、籃球場、文化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而讓人眼前一亮的,是曾經雜亂的荒地如今改建成別具特色的宜居村落,周邊種上了成片的柑橘樹,樹上挂滿金黃的果實。“現在的生活,可比吃了蜜還要甜!”村民韋強感慨。外淩屯還依託村屯生態發展的基礎,發展起了柑橘專業合作社,建立起了雜交柑標準化生産示範基地,實行産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為群眾提供産前、産中、售後服務,規模種植各類柑橘280多畝,年産值達100多萬元。如今,柑橘種植業成為外淩屯一個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牌。
像外淩屯一樣,我市其他村屯也通過開展“生態鄉村”活動,充分利用鄉村山水資源、田園景觀、地域文化等良好自然景觀和生態資源,積極推進以“農家樂”、觀光農業園區、主題公園、森林旅遊、農耕文化、民族風情為主的休閒農業,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實現了鄉村清潔優化環境和生態産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南寧模式”樹立文明新風
今年以來,我市借鑒12個市級綜合示範村建設成功的經驗,結合“生態鄉村”活動工作目標,積極打造13個市級生態綜合示範村。在此基礎上,通過整合資源、優化項目、串點成線、連線成帶、合片成區,統籌打造12個市級生態綜合示範區(帶),同時切實抓好502個自治區級和市級“三化”專項活動示範點建設,通過示範建設輻射帶動周邊鄉村發展,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鄉村建設“南寧模式”。
在鳳林村雷丁屯,房屋整齊、庭院乾淨、道路寬敞,來到這裡的人們都不禁誇讚。“生態鄉村”活動開展以來,武鳴縣通過實施“百村示範”和“334”道路硬化等工程,大力開展“村屯綠化”“道路硬化”“飲水凈化”三大建設,投資227萬元,完成巷道硬化360米,鋪設排水溝330米,安裝太陽能路燈24桿……如今,雷丁屯已被打造成為一個檔次較高、輻射帶動作用強的生態名村。雷丁屯村民蔣盛福自豪地説:“我們屯實現了全屯農戶喝上放心水、走上平坦路、住上特色房、活在生態村的目標。村民們看在眼裏,喜在心上。”
放眼全市,幾乎每個村屯都像雷丁屯一樣,家家戶戶門前有垃圾桶,村民不再亂丟垃圾;幾乎每個村屯都有保潔員,幾乎每個村民都是保潔員。
傳統與現代融合成就文化新村
特色民居,青瓦灰墻,魚塘木橋……這樣的示範村“標配”如今在南寧的農村中已不少見。然而,西鄉塘區石埠街道辦忠良村的“標配”卻具有別樣的魅力——曾躬耕於此的田漢、艾青等文化名人給忠良村增添了文化氣息,陸地的《美麗的南方》則讓忠良村有了響亮的新名字——“美麗南方”。
“美麗南方”的成功,也是南寧市發揮民俗特色優勢,強化鄉愁凝聚力發展生態示範村的成功。在鄉村建設中,我市注重挖掘傳承保護民族文化,率先在全區啟動建設村史室和民俗民居示範村屯。出臺相關政策,加強對傳統民居的修繕保護、開發利用與管理,明確在建設中不搞大拆大建,注重保留鄉愁元素。同時,各縣區(開發區)通過組織相關人員深入鄉村挖掘、整理、研究、編撰村屯歷史和民間文化遺産,在保護原有傳統民居建築風貌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傳統民居獨特的資源優勢,挖掘傳統民居的文化內涵和旅遊價值,開發觀光式、體驗式特色旅遊,實現傳統民俗民居保護與産業發展協調並進。
不只是“美麗南方”,在其他的示範村建設中,也同步配套建設村史室,重挖掘、傳承傳統和民俗,修繕保護傳統民居,建設自然生態與歷史記憶和諧統一的文化新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