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文洋期望生態鄉村建設能提升外淩屯的柑橘種植規模 記者 黃呈開攝
“讓金銀花都蓋滿石頭!”這是6年以前,馬山縣古寨瑤族古朗屯致富領頭人潘國臣發動村民種植金銀花時許下的諾言,如今這一諾言已經基本實現。潘國臣預計今年村裏的每人平均收入將超過6200元。目前古朗屯已經走上生態發展的良性迴圈之路。而在南寧,走上這樣發展之路,實現脫貧致富的還有許多村莊。
1
生態鄉村建設與農村産業相互推動
古朗屯地處馬山縣東部的大石山區,41戶187名村民分佈在120多畝的山谷裏,自然環境極其惡劣。“我們這都是石山,缺水缺地,種玉米和砍掉山上樹木買柴火,村民就靠這生活很艱難。”村民潘國臣説,種植金銀花既可保護生態環境,又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於是許多村民都加入進來。在當地政府的指導之下,2009年,潘國臣發起成立了金銀花合作社,2011年起,依託現有的金銀花産業每一年舉辦金銀花節,目前由此吸引來的遊客已經超過2萬人次。古朗屯村民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的每人平均收入分別為2050元、2890元、3134元、5350元,潘國臣預計今年的每人平均收入將超過6200元。
和古朗屯一樣,在生態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南寧很多農村地區正在興起生態産業。目前南寧共有隆安縣金穗香蕉産業(核心)、良慶區壇板特色農業(核心)、西鄉塘區“美麗南方”休閒農業(核心)3個自治區級和23個市級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建設。馬山縣採取“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等經營方式,加快土地流轉,發展生態農業,共種植金銀花、百香果、桑葉等特色優勢産業10萬畝,年産值1.16億元。“生態産業的興起,讓村民從中受益,居民參與生態鄉村建設的積極性更高了。”馬山縣委副書記韋佳認為,在生態鄉村建設中興起農村産業,農村産業轉過來又助推生態鄉村建設,兩者已經形成良性迴圈。
2
利用現有優勢建成鄉村休閒景點
武鳴羅波鎮外淩屯柑橘種植規模達280畝,年産值超過100萬元,這讓該村2014年村民的每人平均收入達7925元。該屯致富領頭人韋文洋正思索著依託現有的柑橘産業打造一個景點,以此發展鄉村休閒遊,讓村民們的收入再提升一個檔次。“我們種植柑橘都是用農家肥,果甜産量也不低,很受歡迎。”韋文洋説,很多個地方依託現有優勢條件,把村莊變成了旅遊景點,村民們的收入提升不少。該屯基礎設施已經建設完畢,村民都很支援建設生態村的工作,又有成熟的柑橘産業,軟硬體都不錯,規劃建成鄉村休閒遊景點未嘗不可。
外淩屯想做的,南寧市有很多地方也做到了。在生態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南寧市依託特色農業産業優勢,充分利用鄉村山水資源、田園景觀、地域文化等良好自然景觀和生態資源,積極推進以“農家樂”、觀光農業園區、主題公園、森林旅遊、農耕文化、民族風情為主的休閒農業,打造馬山縣環弄拉生態旅遊、西鄉塘區“美麗南方”休閒農業旅遊等特色品牌,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實現鄉村清潔優化環境和生態産業發展的良性互動。例如,興寧區投資8000多萬元,對崑崙大道兩側一公里範圍內的100多個村屯進行風貌改造,充分挖掘文化因素,展現壯族特色,打造鄉村旅遊精品線路,發展國家4A級旅遊景區4個、3A級旅遊景區4個,自治區五星級鄉村旅遊景區1個,休閒生態農莊59個,讓旅遊景區在質和量上得到大提升。
3
新型職業農民為家鄉脫貧獻智慧
在生態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涌現了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新型職業農民,他們積極籌劃項目,引進外資發展現代農業,讓村民們實現在家門口脫貧致富。
據了解,目前南寧市建成的市級綜合示範村中,共引進企業51家,村民自辦農家樂27個,吸引當地村民就業1680人,每人平均收入翻番。而西鄉塘區“美麗南方”帶動附近4個村農民全年每人平均收入從不足8000元增加到1萬多元,隆安縣定典屯2014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全縣平均水準的2.2倍,南寧市眾多鄉村居民均從村莊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中實現了收入的增長。在現代新型職業農民的帶動下,南寧市共投入産業化扶貧資金6227萬元,大力發展百香果、中藥材、種桑養蠶及桑菇配套、園林苗木、沃柑等産業共計12876.6萬畝,養雞25.23萬羽,養杜東母豬3843頭等,貧困地區的眾多農民因此增收。
西鄉塘區委副書記羅安平認為,現代新型職業農民的出現,讓産業和生態發展實現雙豐收,生態鄉村建設和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實現良性互動,在生態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廣大農村地區將涌現更多的“美麗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