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死修復崑崙關電話線
8月21日,在秀廂大道南寧水電工程處生活區,記者見到了蔣其明老人。95歲高齡的他身體硬朗、思路清晰,將他的抗日經歷娓娓道來。
1939年11月,日軍從欽州灣龍門港登陸掩襲南寧。同年11月24日,南寧第一淪陷,廣西公路局第一次搬遷至賓陽。然而,隨著日軍步步進犯,賓陽岌岌可危,廣西公路局再遷到柳州,但作為接線員與架線員的他沒有去柳州。蔣其明説,賓陽至南寧的電話線路需要人負責轉接,作為戰時通訊要隨時保持暢通。蔣其明經歷過幾次生死關頭,日本軍隊的飛機扔了幾枚炸彈差點就炸中了他值守的場所。
同年12月18日,收復南寧崑崙關戰役打響,崑崙關的線路嚴重損壞,蔣其明被調遣去修復。他在賓陽找了一批村民幫忙,背上電話線、設備、梯子,帶著人上了崑崙關。“戰爭沒有完全結束,槍聲在耳邊響,日本殘余部隊還在山上負隅頑抗。”蔣其明比劃著告訴記者,槍林彈雨中,他和眾人冒著生命危險歷時兩天修復了損壞的線路。
民眾團結互助度劫難
南寧曾兩次淪陷,在民族生死存亡一線,出現了感人肺腑的團結互助。
現已86歲的王誠芬老人介紹説,南寧二次淪陷期間,為了躲避日軍燒殺擄掠,母親帶著10歲的她和7歲的弟弟逃難到梧州,後又轉輾回南寧,躲入大塘村、武鳴、隆安,再到百色等地。逃亡路上,她和弟弟都小,趕上發放救濟糧時能吃頓飽飯,很多時候都在餓肚子。王誠芬印象最深的是:在大塘農村逃難時,一些村民挖紅薯、烤紅薯,看他們一家人可憐,拿出了不少紅薯分給他們吃。
王誠芬感慨:“當時這些村民自己能吃的糧食也少,還拿出來救濟他們,現在回想起來,這種互助的感情太珍貴了。”在逃難的路上,由於缺吃缺穿缺藥,王誠芬的一些親人也相繼罹難。1949年,王誠芬結婚生育5人。現在王誠芬老人跟隨女兒在南寧居住,有了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日子變好了,她仍充滿感恩,“如果不是當時人與人之間真誠互助,他們也難生活到今天!”
群眾自發組織抗日武裝
南寧市委黨史研究室調研員、《南寧抗戰叢書》主編劉家幸介紹説,南寧不僅多次遭到日寇飛機轟炸,邕寧、賓陽、上林、橫縣、永淳、隆山、武鳴等多個縣還先後兩次淪陷敵手。
國土淪喪,家園被毀,南寧人發出了“把日寇趕出中國!”的怒吼!據《南寧抗戰叢書》記載,上林第二次淪陷期間,巷賢鄉光全村中六三莊的覃蘭德老漢一家,以一支七九步槍、一支鳥槍,加上鐵鍬、棍棒等簡陋工具,與數十名進村掠奪、包圍屋捨得日寇週旋,共打死打傷6名日寇,最終祖孫三代八口人在烈火中壯烈犧牲。
抗戰八年,在南寧的許多鄉鎮都成立有自衛隊,有的稱為遊擊隊、政工隊、鋤姦隊、義勇軍等,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抗日武裝。當時,抗日武裝自動擔負起父老鄉親的安全轉移,主動配合軍隊作戰,置敵人于防不勝防。當中,邕寧群眾自發性組織的抗日武裝日益增大,最後被收編為正規的抗日隊伍。代表遊擊隊——邕寧那蓮鄉遊擊隊,從1939年到1940年11月間,與日軍作戰大小戰役20余次,打死打傷日軍官兵200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