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天,升起熱情奔放的太陽;六月的天,鋪滿慶賀佳節的彩霞。2015年,在這個充滿麥香與愛意的6月,端午節與父親節這兩個美好的節日不期而遇了。平時忙碌的你可能一直沒時間陪陪父親、陪陪家人,也許你總是回憶孩童時期,老爸可能不會煮飯,但總會帶你去吃遍南寧各個角落的美食……那條街,那家店,舌尖上品味的已不僅僅是美食,更是這座城市的飲食文化。
讓記者帶你一起,去探訪那些年一起吃過的“老南寧”美食。
傳統小吃之老水街粽子
五月五,過端午。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美食是粽子。以前每家每戶幾乎是過端午節才會包粽子,但現在,不用等到端午節,小區早餐店或是菜市場都可以看到有粽子出售。説起粽子店不得不説起南寧老水街這家“黃記水街老牌粽店”,老闆説,他們已經有二十年曆史了,搬遷過兩次,但是都不曾離開過水街。“怕老顧客找不到我們了。”老闆説。
現場扎粽子。廣西新聞網記者 張曉微攝
搬遷兩次仍然離不開水街的老牌粽店。廣西新聞網記者張曉微攝
傳統小吃之老水街粉蟲
粉蟲始於清代,因為看起來像蟲子而得名,由大米製成,吃起來QQ的,非常有嚼勁。很多吃貨向記者推薦了這家“黃阿婆粉蟲店”,據説是至今存在比較少有的從始至終專賣粉蟲的小吃店,店裏的招牌美食就是老友炒粉蟲。
很多吃貨推薦的黃阿婆粉蟲。廣西新聞網記者 張曉微攝
老友炒粉蟲。廣西新聞網記者 張曉微攝
傳統小吃之中山粉餃
對於很多老南寧人,一定對曾位於中山路路尾的一家叫“傳統小吃店”的粉餃店印象深刻。後因危舊樓改造,“傳統小吃店”已成為歷史,從路尾搬到了路頭,改名叫做“中山粉餃”。老闆李阿姨説,開店三十年了,她看著中山路由一條默默無聞的小街道變成現在大名鼎鼎的南寧美食街。
中山粉餃。廣西新聞網記者 張曉微攝
不摻雜任何添加劑的中山粉餃。廣西新聞網記者 張曉微攝
傳統小吃之瓦煲飯
南寧瓦煲飯,是用瓦煲或瓦煮熟的米飯,它比用金屬飯鍋做出來的米飯更香,四溢的香氣讓人迷醉,十分可口。據説十幾年前南寧滿大街的瓦煲飯,現在都被鐵鍋飯、木桶飯取代了。
瓦煲飯店。廣西新聞網記者 張曉微攝
傳統小吃之扣肉糯米飯
這塊泛白得快看不清字的招牌,就是“老南寧”吃貨的不能不到之地——老嘢扣肉糯米飯店。一位網友説,以前她在第一中學唸書時,每天放學經過這裡肯定會來上一碗扣肉飯,散發著竹筒香的糯米飯澆上獨家秘制的扣肉汁,真是人生一大享受。這家店每天的供貨量有限,大概下午一、兩點就賣完收攤了。
早早賣完的扣肉糯米飯店。廣西新聞網記者 張曉微攝
傳統小吃之捲筒粉
在記者的印象中,南寧傳統捲筒粉的做法是這樣的:在一個類似抽屜的蒸籠裏,每層都鋪滿磨細的米漿,再將菜和肉灑上,一起蒸熟後,用鏟子弄成卷狀,淋上黃皮醬。中山路的這家捲筒粉只有晚上才會擺攤,製作方法與記者的印象中的南寧傳統捲筒粉做法有所出入,是先蒸米漿,最後才卷上熟菜的。據説,這種做法最早被叫做越南捲筒粉,現在南寧普遍賣的都是越南捲筒粉,而南寧傳統捲筒粉是越來越少見了。這不能不説是一個遺憾。
中山路夜市的捲筒粉。廣西新聞網記者 張曉微攝
傳統美食之涼茶
南寧人都知道,我們所説的涼茶多數是指甜品,綠豆沙、槐花粉、涼粉、清補涼、芝麻糊……數不勝數的涼茶甜品,伴隨著幾代人。這家開了三十幾年的涼茶鋪就在解放路與水街的交介面,沒有華麗的店面裝修,沒有精美的食物擺設,一勺一碗,卻生意火爆。
解放路老牌涼茶店。廣西新聞網記者 張曉微攝
南寧傳統涼茶甜品。廣西新聞網記者 張曉微攝
傳統美食之倫教糕
可能現在很多年輕人已經不知道倫教糕是什麼了,其實是一種發糕,因首創于明代廣東順德縣的倫教縣而得名。賣倫教糕也能賣二十幾年?看來這家九記一定有什麼獨門秘方。然而老闆説沒什麼秘方,“一是靠用料足,二是靠街坊”。
倫教糕點。廣西新聞網記者 張曉微攝
看起來相當可口的倫教糕。廣西新聞網記者 張曉微攝
還有老友粉、牛腩粉、八寶飯……南寧吃貨們對食物的記憶總是美好而難忘的。每一家店、每一份小吃都承載著幾代南寧人的故事,濃濃端午情愛在父親節,用那些年我們一起吃過的“老南寧”去度過這美好的六月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