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變1929》在新會書院拍攝的情景。 曉木 攝
首部以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發生在南寧的“暗戰”為背景的35集戰爭情感電視連續劇《兵變1929》,每晚21時20分在南寧電視臺新聞頻道“鑽石劇場”欄目熱播,其中將出現我市特有的劇種——邕劇的表演場面。國內多個電視臺已購買該劇播放權,所以邕劇的絕美風姿,也將展示在全國觀眾眼前。
邕劇的表演場面是《兵變1929》開拍時的首場戲,于2013年10月16日在我市解放路新會書院拍攝。由於是第一場戲,所以導演李依璠特別重視,和主角、群眾演員、攝像、燈光、錄音、布景、化粧等工作人員在拍攝前多次溝通。這場戲講述的是主人公覃文邕和對手來到新會書院,一邊欣賞邕劇,一邊談工作的情節。當天,劇組特意安排了10多名南寧本土的邕劇演員,在舞臺上展示邕劇的魅力。李依璠表示:其實之前他也沒看過邕劇,為了用鏡頭表現邕劇之美,他琢磨了很長時間,希望通過該劇的播出,能夠擴大邕劇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當天演出的是邕劇傳統劇目《牧虎關》,講述宋代名將高懷德的後代高旺遭奸臣陷害,貶為平民,一家失散;佘太君率兵出征被圍,高旺回朝搬救兵,在牧虎關意外地與愛妻、兒子陣前重逢……南寧市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戲劇院演員何惠臨介紹,歷史悠久的邕劇屬皮黃聲腔系統,舊時稱為廣戲、老戲、本班戲、本地班、五六腔等,在其發展過程中,與祁劇、桂劇、絲弦劇、粵劇等劇種有著密切而又錯綜複雜的關係。後在外來戲曲文化的刺激和當地民間音樂、風土民情和桂西南官話的熏陶影響下,逐步形成自己獨有的藝術特色。其表演程式包括“甩發”“孖公仔”“雲手”“馬步”“跳臺”“過山”等,並有“吐血”“十八羅漢架”“氣功變臉”“羅帽功”“獠牙功”“打叉功”“舌花功”“吊辮功”“陰陽眼”“雙照鏡”“大過山”“蓮花座”等諸多絕活,傳統劇目達700多部,除了《牧虎關》,還有《西河會妻》《楊八姐搬兵》《三進士》《百鳥衣》《七狀紙》等。邕劇已被列入南寧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是南寧戲劇舞臺的瑰寶。
何惠臨表示:“雖然我們演的只是《牧虎關》中的一小段戲,但考慮到這是向全國觀眾展示邕劇藝術的好機會,所以按全本大戲的配置來進行準備。這是我們宣揚本地文化、弘揚傳統藝術的大好事,一招一式,一顰一笑,我們都會發揮最佳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