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舊稱僮族,壯文:Bouxcuengh,英文名:Zhuang Nationa lity),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南越原住居民演變,壯族大多居住在廣西,主要集中在柳州、來賓、河池、南寧、百色、崇左等地區。其中雲南有100余萬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紅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廣東的連山、肇慶懷集、貴州的從江和湖南江華也分佈有壯族。在1965年統一稱壯族以前,壯族的自稱和他稱較多,廣西最常見的自稱和他稱主要有“布(僮)壯”“布土”“布僚”“布雅依(瑞)”“布儂”等20多種,雲南漢稱主要有“儂人”、“沙人”、“土僚”、“土佬”,自稱濮儂、濮土、蒲岱/傣、布瑞/布雅依。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説“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説污言穢語,不從老人面前跨來跨去。殺雞時,雞頭、雞翹必須敬給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阿婆”或“婆婆”;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並送到分手處。
壯族人民能歌善唱,壯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歡”、“西”、“加”、“比”、“掄”等不同稱謂。壯族人定期還舉行唱山歌會“歌圩”,以農曆三月初三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萬人以上參加。右江一帶稱為“歡”,左江一帶稱為“詩”,桂北一帶稱為“比”和“歡”,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農曆三月初三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萬人以上參加。內容有請歌、求歌、激歌、對歌、客氣歌、推歌、盤歌、點更歌、離別歌、情歌、送歌等。被譽為“歌仙”的劉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