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規劃》的基本特點和主要內容 《規劃》作為我國第一個橫跨東西部、以流域經濟合作為主題的區域規劃,特點鮮明、重點突出、注重創新,具有很強的戰略性和指導性,主要特點可概括為: ——突出東西互動合作。強調充分發揮不同區域比較優勢,推動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欠發達地區有效對接,深層次拓展兩廣合作,積極探索東西部地區合作發展新模式,促進形成區域發展互補支撐、優勢疊加的格局。特別是創新提出突破行政分割,共建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具有很強的試驗意義,將為全國東西部地區合作發展找尋突破口。 ——突出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強調要妥善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的關係,保護好珠江-西江這條生命線,積極探索跨省區流域生態建設新模式,為維護流域生態安全、實現流域可持續發展提供經驗和示範。這既貫徹了國家戰略要求,也體現了流域發展新要求。 ——突出對內對外開放。強調立足珠江-西江,銜接北部灣,面向港澳和東盟,擴大內陸沿邊開放,深化重點領域務實合作,提升服務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的能力和水準,構建沿海、沿江、沿邊、內陸開放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的新格局。 ——突出體制機制創新。強調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立足統籌解決經濟帶協同發展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加強跨區域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公共服務一體化,加快破解制度障礙和體制壁壘,推動建立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區域協同發展制度體系。 除前言外,《規劃》正文共10章,約2萬字,內容涉及經濟帶協同發展重點領域的若干重大問題。規劃範圍為廣東省廣州、佛山、肇慶、雲浮4市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柳州、梧州、貴港、百色、來賓、崇左7市,區域面積16.5萬平方公里,2013年末常住人口5228萬人,地區生産總值3.3175萬億元。根據流域特點,規劃同時將貴州、雲南省沿江部分地區作為延伸區予以統籌考慮。《規劃》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總結分析了經濟帶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 一是在指導思想上,明確以推進協同發展為主線,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動力,著力打造綜合交通大通道,著力建設珠江-西江生態廊道,著力構建現代産業體系,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著力提高公共服務水準,著力構築開放合作新高地,努力把經濟帶打造成為我國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增長極,為區域協調發展和流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示範。 二是在戰略定位上,為貫徹中央關於把廣西打造成為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的要求,提出打造西南中南開放發展戰略支撐帶;為充分發揮東西部地區毗鄰優勢,探索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有益經驗,提出建設東西部合作發展示範區;為統籌開發建設與環境保護,推動流域可持續發展,提出建設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充分發揮經濟帶外接東盟國家、內聯西南中南腹地的樞紐作用,提出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 三是在發展目標上,提出到2020年,經濟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區域一體化發展水準明顯提高,支撐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的能力顯著提高,成為我國西南、中南地區的重要增長極。 四是在空間格局上,依託經濟帶不同區域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經濟聯繫、資源環境承載力及港口交通條件,提出以“一軸、兩核、四組團”為主的空間格局,即以珠江-西江主幹流區域為軸帶,廣州、南寧為雙核,廣州-佛山、肇慶-雲浮-梧州-貴港、柳州-來賓、南寧-崇左-百色為四組團,形成流域協調聯動發展新格局。 五是在重點任務上,提出要協同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共建共用和互聯互通水準;創新生態環保合作機制,共建珠江-西江生態廊道;強化産業合作對接,推進産業集聚和轉型升級;加強沿江城市間的分工合作,建設特色多元沿江城鎮體系;推進社會事業重點領域一體化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構建開放合作支撐平臺,共創開放合作新高地。 六是在支援政策上,圍繞推動實現經濟帶協同發展的戰略任務,提出一系列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支援政策措施。比如,在流域可持續發展方面,提出支援地方研究開展珠江-西江水環境補償試點,推動建立省際間橫向生態補償制度;在對外開放方面,提出支援依託廣西沿邊有條件的口岸研究設立中越跨境經濟合作區;在産業轉型升級方面,提出支援地方研究制定區域性産業轉移指導目錄,在條件成熟時把港澳與廣東在CEPA框架下的先行先試政策適用範圍逐步擴大到經濟帶;在金融創新方面,提出支援廣西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建設中國-東盟股權轉讓市場和面向東盟的大宗商品交易場所,研究設立珠江-西江産業投資基金;在土地政策方面,提出支援開展節約集約用地試點,將符合條件的地區列入全國土地管理綜合改革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