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虧有了民政部門送來的救助金,真像一場及時雨,讓我表哥轉危為安,真的很感謝。”看著表哥湯偉民在家裏舖著床,杜志藝心裏有説不出的高興。就在前幾個月,湯偉民因腦血栓病發住院生活不能自理,巨大的治病花銷讓這個每月靠低保救助的低保家庭一度陷入困境。困難之際,民政部門為他送來了臨時困難救助金。
今年1至5月,像湯偉民這樣得到臨時困難救助的困難戶有3372人次。為此,自治區和南寧市本級財政共下撥南寧市城鄉臨時困難救助資金164.73萬元,發放救助金84.8萬元。隨著新《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的實施,南寧市不斷加大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力度,目前已形成了以城鄉低保、五保、大病醫療救助及臨時救助為一體較為完善的民政城鄉社會救助體系。
臨時困難救助送來“及時雨”
6月13日,記者在江南區堯頭嶺小區湯偉民家中看到,他正熟練地打掃房間、整理衣物。身形瘦削的湯偉民,今年已經51歲,一個人生活的他,一直靠低保生活。表弟杜志藝告訴記者,湯偉民5歲時由於發高燒沒有及時就醫導致聽力語言一級殘疾,意味著他無法與外界溝通。現在湯偉民住在拆遷回建房裏,屬於城市“三無”對象,平時由姨媽與表弟照顧。
“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腦血栓,前段時間腦血栓病發住院,情況非常嚴重,無法生活自理。”堯頭嶺社區工作人員李杏萍説道。按照有關規定,他每月可以領取城市低保金480元,可以得到最高限額為醫療費用95%的醫保報銷,共計得到醫療救助7129.43元。然而,對於低保家庭來説,大病的花費遠遠超過了他的個人承受能力。
得知湯偉民住院的情況後,李杏萍第一時間幫助他申請民政臨時困難救助,給湯偉民送去了救助金2400元,解決了部分醫療費用和生活費用問題。李杏萍介紹,像湯偉民這樣通過申請享受臨時困難救助的在堯頭嶺社區就有4戶,臨時困難救助為這些居民大大減輕了生活負擔。
“表哥住院時的花銷很大,我們根本沒辦法負擔。幸好得到了政府的幫助,現在他的生活已經能夠自理。臨時救助猶如雪中送炭。”杜志藝感嘆道。
低保救助撐起“保護傘”
現年50歲的周毅住在江南區鳳梨嶺東四街,這個低保戶家中只有一台老式的14英寸電視機,在不大的客廳裏顯得格外明顯。周毅11年前中風被認定為二級殘疾人,而愛人甘燕瓊則患有鼻咽癌,兩人都無法外出工作,家裏還有一個14歲正讀初二的孩子。
“我們一家三口享受每個月約1000元的低保,省吃儉用基本能維持生活。”甘燕瓊説,得益於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和醫療救助政策,像她這樣的家庭的日子猶如有“保護傘”般過得安心。
除了每月按時發放的低保金,記者在甘燕瓊的家中看到了她的醫療費用報銷單,2013年至今,甘燕瓊的醫療費用累計約8000元。石柱嶺社區的工作人員楊瑜告訴記者,現在周毅一家除了可以領低保,還可以享受醫療救助,醫療救助可以為她報銷90%的治療費用。
在南寧市,有許多像周毅這樣病發無法求醫,又獲益於醫療救助、低保救助的困難群眾。2014年1—5月下撥城鄉醫療救助資金4712萬元,已累計支出總額3027.84萬元,救助總人數148974人次。截至今年5月,南寧市共有城市低保對象1.42萬戶2.44萬人,累計發放保障資金3134.09萬元,月每人平均補助水準達259元。
而在農村低保工作方面,2013年,南寧市共下撥農村低保資金1.64億元,發放農村低保75.59萬戶次,188.68萬人次,累計發放保障資金1.77億元,月每人平均補助94元。截至今年5月,南寧市共有農村低保對象6.33萬戶,15.7萬人,累計支出7677.45萬元,月每人平均補助水準99元。
設大救助平臺實現“一門受理”
目前,南寧市民政局針對城鄉困難家庭開展的救助主要有城鄉低保、醫療救助和臨時困難救助。
那麼申報城鄉低保要滿足哪些條件呢?根據規定,南寧市轄區(六城區和高新區、經開區、東盟經開區)範圍內城市低保為400元/人·月,農村低保為2400元/人·年。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每人平均月收入低於400元的城市家庭,家庭每人平均年純收入低於2400元的農村家庭,均可申請。各縣保障標準略有不同。
醫療救助對象則要符合下列情形之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或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待遇的本市戶籍的城鄉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經民政部門確認的其他困難群眾。
城鄉低保家庭、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低收入家庭當年有下列情形之一,並造成家庭生活嚴重困難,難以維持基本生活的,根據戶口性質分別按當年城鄉低保標準的50%給予一次性生活救助。第一,遭遇較大自然災害、嚴重突發性事件;第二,家庭成員患重大疾病住院個人負擔醫療費用開支較大;第三,經縣(區)民政部門認定的其他特殊困難對象。
生活救助、災害救助、臨時救助、醫療救助……目前南寧市的救助體系中,多項救助多部門分頭管理,下一步,南寧市民政部門擬設立大救助平臺,設立“一門受理”窗口,實行“一門求助、一門受理”,讓困難群眾在基層社區就可以辦理完救助手續問題,實現救助資源和困難群眾“無縫對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