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籍中讀懂先人智慧
廣西現藏少數民族古籍約5000冊、特色鮮明但亟待加強保護
一部分破損嚴重、亟待修復的少數民族古籍。 記者 龔文穎翻拍
許多人都讀過中文書、外文書,但您讀過少數民族古籍嗎?在廣西有文字記載的兩千多年曆史中,廣大少數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流傳有各自的珍貴典籍。6月14至20日,“八桂遺珍——廣西少數民族古籍保護成果展”在自治區圖書館展出,許多藏在“深閨”的珍本呈現在讀者面前,令人大開眼界
廣西現藏少數民族古籍約5000冊
自治區圖書館地方文獻部主任藍淩雲介紹説,在漫長的歷史中,廣西的壯、瑤、苗、侗、仫佬、毛南、京、回、彝、水、仡佬等11個世居少數民族,創造了各自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留下眾多珍貴典籍。但由於歷史原因,廣西少數民族古籍大多散藏於民間,鮮為人知。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我區多次組織進行民族古籍的普查、蒐集工作。目前,自治區圖書館收藏有少數民族抄本1483冊,加上自治區少數民族事務委員會等單位部門的收藏,總數約有5000冊。
現存的少數民族古籍中,以壯族古籍數量最多,主要是廣西民間歌書等,以手抄本的形式世代流傳。在形制上,歌書一般為毛裝和線裝,用紙是廣西本地産的土(紗)紙。“紗紙”一詞在詞典中查不到,但相信中年以上的本土居民應該見過——它與宣紙有所區別,質地疏密不均,但韌性很好,其原料採用竹子、皮麻樹等長纖維植物,用料根據四季而變化。壯族人多用它來抄寫族譜、屋契等,而祭掃祖墳所用的白色經幡,也是紗紙的一種。
其他少數民族的古籍也很有研究價值。例如瑤族的典籍以記載民族來源、遷徒歷史、宗教信仰為主,過山榜(也稱評皇券牒,記載瑤族歷史的文獻)、盤王大歌、女書等古籍為瑤族特有。毛南族的古籍鮮有人知,以反映“肥套”(還願儀式)的民歌抄本最具特色。
“左意右聲”的古壯字
漢字中有不少形聲字,壯族古籍中使用的古壯字,也與形聲字有異曲同工之妙。古壯字是壯族先民吸取並倣造漢字六書的構字方法,或者用漢字記音等方法創制的。藍淩雲説,要閱讀壯族古籍,如果沒有一些古壯字的功底,就只能一知半解。
古壯字的辨識有個規律,即一部分文字是“左意右聲”。例如,“米厚”字在壯語中是“米飯”的意思,左邊的“米”字旁是表示字意,右邊的“厚”字則表示壯語讀音hou;又如“魚巴”字是壯語“魚”的意思,“魚”表意,“巴”代表壯語讀音bya;還有“ィ雲”字,是壯語“人”之意,“ィ”是意,“雲”表示壯語讀音vunz。
在過去,壯族人民為了學習漢字,還編過一本名為《三千書》的工具書。這本書收入了約3000個漢字,並以古壯字注漢字——漢字在前,用大字體;注文在後,用小字體。每個漢字的古壯字注文還包括兩部分,一是對應的古壯字寫法,二是用古壯字解釋漢字的含義。如漢字“氣”對應的古壯字寫法為“希”等,與現在的《漢語詞典》可謂不謀而合。
讀者有望閱讀古籍電子版
今年4月,廣西有97部古籍入選第三批全區珍貴古籍名錄,其中包括4部少數民族文字古籍,用十壯字寫成的《魯班唱不分卷》就是其中一本。
藍淩雲介紹説,《魯班唱不分卷》是清代光緒年間大新縣的抄本,它是一部壯族民間師公在請神、跳神時所用的唱本,文字的主要內容是唱誦師公祖魯班的身世和功德。東周時期的古人魯班,被壯族師公奉為行業之祖,並專門為其寫唱本,可見漢族與壯族文化融合之深。
我區收藏的少數民族古籍珍本中,可以説本本都有故事,飽含先人的智慧。清朝宣統年間壯族男女青年對歌用的袖珍歌本《寬歐巾》,能塞在褲兜裏,隨時掏出來看一眼。道光年間用於卜卦的《卦書》,用彩繪圖像畫出各種卦像。記載壯族始祖布洛陀和麼淥甲創造天地萬物、造字定禮儀等的清代抄本《叭付祖宗》,是一部少數民族史詩。可惜的是,由於廣西氣候炎熱潮濕,不少古籍受到損壞,沒有了封皮、護頁,加上民間保存條件簡陋,這些古籍還面臨蟲蛀、水漬、撕裂等風險,亟需保護和修復。
為了保護好歷史的遺存,館藏的珍貴古籍平時不能輕易示人。但藍淩雲也透露了一個好消息——今年起,廣西圖書館與自治區少數民族事務委員會計劃合作開展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工作,在3到5年內,有望為普通讀者提供古籍條目檢索、全文閱讀工作,讓更多藏于“深閨”中的珍本呈現在讀者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