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看過幾隻青花小瓷碟後,給出源自宋末元初的結論。譚先生連連示謝説,從柳州趕來就是想了解寶物的歷史,專家一言讓人感覺到不枉此行。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昨日,近萬名觀眾參加廣西博物館活動跟隨專家一起訪古探今,專家免費給400名寶主的陶瓷等共684件寶物進行鑒定。
醫生也是“寶物”收藏家
18日上午10時許,廣西博物館一樓大廳喇叭裏傳來叫號聲後,譚先生提著一隻小紙箱和一隻小鐵箱,來到文物鑒賞室金屬類桌前,打開箱子拆出幾層報紙後,一隻水煙壺擺放到桌面上。只見其有近20釐米高,通體小巧玲瓏。
這只水煙壺黃銅質素面,通體鍍鉻銀光閃閃,這是譚先生的祖傳家寶。專家用小手電筒查看過後説,吊鏈、小鑷子和撥火銅簽等物齊全。從構造形狀來看,可以確認這是民國時期的水煙壺,當時只有富貴人家才使用這種水煙壺。
譚先生是一名醫生,有空時經常逛古物商店,得知有專家免費鑒定寶物的活動後,專程從柳州趕來。最讓專家看中的是他的幾隻青花小瓷碟。小瓷碟呈圓形,胎灰白,環底露胎。碟內沿用青料涂繪粗細線圈兩周,碟心繪草葉紋,青料色淡青泛黑。
陶瓷專家從花色、造型等處認定,青花小瓷碟産自宋末元初。另外的小瓷碗和青瓷罐(茶壺),用料粗糙,繪畫工藝隨意簡單,胎釉皆粗,茶壺底盤有印章,專家認為其具有晚清時期的特徵。譚先生的鑒賞水準,在跟專家交流中得到提高。
萬元收購木塊收藏疑是稀有之木
鑒賞室裏,一塊用黃綢緞包的大木頭最吸人眼球。其長0.9米、高0.25米、寬0.42米,有30公斤重,呈灰褐色。木質堅硬,伴有一股油性很重的香味。
主人陳先生是欽州人。幾年前,一家工地施工時,在地下30多米深處挖出這塊寶物。他便花幾萬元買下收藏。隨後,曾有人找到府來,欲出60萬元買走。因不知道它是什麼木,至今有多少年了,陳先生不肯放手賣掉。
儘管這塊木頭不屬於當天的鑒定範疇,專家仍幫查看後給出意見説,木紋較粗,樣子像陰沉木。因時間久遠,面貌已被大自然改變,建議送農業部門鑒定。
玉手鐲、玉吊墜、玉鏈子……羅阿姨提著一小袋玉石走進鑒定室。有幾件是她在23年前結婚時陪嫁的嫁粧,這些當然都是真貨。專家給圍觀市民支招説,可以從多個方面鑒定。首先可用水。將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成露珠狀久不散開者真玉;其次可用手摸。真玉用手摸時,有冰涼潤滑之感。此外,還可看顏色。將玉器朝向光明處,如果顏色剔透、綠色均勻分佈就是真玉。另外,真玉用舌舐時有一股澀感。
專家表示,放大鏡下的玉器,如果沒有裂痕則為上乘優質玉。即使是真玉,有裂痕的其價值亦大減。
近700件寶物有確切身份
到寶物修復區與專家切磋修復心得,成了當天活動日的一項內容。修復區設有除銹、著色和粘接三個櫃檯。文物專家韋老師,正拿著除銹器對一隻提梁銅壺進行除銹。
這只提梁銅壺是一隻陪葬品,出自西漢。因墳墓坍陷,導致提梁銅壺被擠破壓扁,耳提和蓋子失蹤。韋老師説,除銹後將對提梁銅壺進行美容整行校正,幫助其恢復原貌,然後打磨光滑上色。
寶物缺口的修復,一般考古需要把其缺口粘連起來就可以了;而用石膏、泥巴粘連起來,則出於展覽需要;如果是商業需要則用合成材料和萬能膠將其粘連後,才能上色打磨,“無論手藝再高,修復處均會有些粗糙。”
此次活動還開設有2014年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美食展和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美食長席宴等活動。據廣西博物館負責人介紹,共有400名寶主將近現代文物、金屬、陶瓷、玉器、書畫等共684件寶物,經過專家免費鑒定出真假等身份。
“國際博物館日,就是讓大家跟隨專家一起去探訪、了解和認識歷史。”多位受訪者説,通過古今對比,可以達到增強熱愛生活的目的,“希望日後多開展類似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