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壯族文明重要發祥地、壯族人口占86%的“中國壯鄉”廣西武鳴縣獲得由中國文藝家協會頒發的“中國歌圩文化之鄉”稱號。
廣西武鳴縣每年在縣城舉辦的“三月三”歌圩,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歷史最久的民族歌圩。“三月三”歌圩也分別入選南寧市和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近年來,武鳴縣通過挖掘豐富的歌圩文化資源,壯大山歌優秀人才隊伍,創造良好環境,不斷推動壯族歌圩活動在武鳴縣蓬勃開展。
在挖掘歌圩資源方面,武鳴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為武鳴壯族歌圩制訂了5年保護計劃,著手加大挖掘和普查工作力度。開展武鳴山歌普查,對山歌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同時,積極開展編寫中小學山歌教材、建立文化生態保護村等工作。
武鳴還積極壯大人才隊伍,全縣13個鎮都組建了山歌分會,縣、鎮兩級山歌協會會員發展至500多名。同時,為了提升山歌手的演唱水準,該縣由縣文聯統一集中培訓骨幹歌手。
在此基礎上,武鳴縣積極打造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以“三月三”歌圩品牌為核心,一批又一批武鳴壯族山歌手走出壯鄉、走出國門,使山歌文化煥發新的活力。2003年成立的“尼達妮合唱團”活躍于自治區內外舞臺,先後榮獲第二屆中國兒童音樂協會舉辦的音樂比賽金獎、全國校園藝術選拔賽金獎等獎項。武鳴縣還培養了仙湖鎮中橋小學“尼仙湖”、太平鎮慶樂小學“勒慶樂”等多支小學生山歌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