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蠶業新絲綢之路書法攝影作品展”上看廣西蠶業發展變化
取得七個全國第一廣西蠶業破繭成蝶
參展作品“七彩祥光護天龍”展示的就是新的科研成果——金色蠶繭。白雪攝
白色的蠶寶寶,住著五光十色的“寶寶房”(蠶繭),注入科技因素之後的現代蠶業不但不“土”,還越來越“萌”。11月15日至18日,由自治區農業廳、自治區蠶業技術推廣總站等機構主辦的“現代蠶業新絲綢之路書法攝影作品展”在廣西博物館展出,一幅幅作品折射出廣西蠶業的種種變化。
“它們和普通的蠶吃的是一樣的桑葉,卻能産出五彩繽紛的蠶繭蠶絲。”自治區蠶業技術推廣總站科研科科長閉立輝介紹,這是我區最新的科研成果——彩色蠶繭。據介紹,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廣西已經開始天然彩色蠶繭的研發,已研發出黃色、粉色、綠色等多種色彩。2012年,黃色繭蠶品種通過自治區級鑒定,真正從實驗室走進生産領域。
閉立輝説,彩色蠶繭的結繭全程天然,沒有經歷染色等過程,而是利用一些品種蠶寶寶的某些特性——讓桑葉中的葉黃素進行色素沉著——使得絲“變色”。由這樣的絲織品做成的內衣無需染色,不僅對皮膚有延緩衰老的作用,而且可以減少環境污染。
如今,廣西已經能用彩色蠶絲加工成天然彩色保暖內衣,在不久的將來便可與廣西百姓見面。目前天然彩色蠶絲內衣生産最大的瓶頸是成本和價格——估計每套內衣的成本約為千元,如何將成本降下來,是蠶業專家們努力的方向。
“現在蠶寶寶住宿條件改善了,每個蠶寶寶都有自己的單人間。”閉立輝形象地告訴記者,最近幾年,廣西在力推方格蔟(一種讓蠶結繭的工具)自動結繭技術,簡單的一個小技術,就省掉了不少人工,還提高工作效率。這種“單人房”有很好的通風效果,“住宿環境”好了,蠶寶寶能産出更上乘的絲,“現在,廣西生産的絲大部分達到了4A級,部分還能達到6A級(最高級別為6A)”。以前都説江浙一帶的真絲有名,最近幾年,由於蠶絲的品質提升,廣西蠶業的名氣也越來越大。
記者從廣西農業部門獲悉,2012年,我區蠶業坐擁7個全國第一(桑園面積、蠶繭産量、蠶種飼養量、每畝桑産繭量、蠶農售繭收入、生絲産量和桑枝食用菌的産量),其中,蠶繭産量最讓人關注——年産量31.57萬噸,佔全國總量的45%,這個位置,廣西“坐”了6年。這些第一,已在我國鋪就出一條新的絲綢之路。農業廳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新絲綢之路廣西將越走越有“錢途”,規劃到2020年,全區實現蠶農售繭收入150億元,絲綢工業總産值420億元,由蠶繭大省、生絲大省向精深加工大省、資源利用大省和綜合效益大省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