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學聯合企業研製一種排污新模式在上林縣取得初步成效
“上林模式”能否讓更多河溝養活魚?
23日上午,在南寧市上林縣鎮圩瑤族鄉生活污水處理廠外,該縣環保局局長韋雄文不禁感慨:“以前農民的生活污水都排到這條小河裏,附近的稻田一度都沒法長了。現在建了這個污水處理廠後,你看河水都清了。”
韋雄文局長説的這個污水處理廠,就是廣西大學聯合企業研製的一種針對鄉鎮的排污新模式,運作3個月來,已初步取得成效。23日,記者跟隨自治區政協相關領導、自治區環保廳相關負責人等一行來到該廠進行了參觀,了解其推廣價值。
破解難題讓鄉鎮污水處理設備動起來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鎮圩瑤族鄉生活污水處理廠,該廠的污水處理正在進行中。據了解,該廠的相關技術由廣西大學和廣西益江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完成實施。技術負責人、廣西大學環境學院胡湛波教授、博導向記者介紹,從現在國內很多地區的情況看,鄉鎮一級的污水處理廠建起來後,最大的困難是很多廠不能正常運作,同時不能進行很好的管理維護,有的廠甚至就被廢棄掉了,很可惜。
他指出,傳統的污水處理廠是所有來水進入同一個單元進行處理,而現在鎮圩瑤族鄉的這個污水處理廠,則是設置了4套相對獨立的單元。鄉鎮的來水量波動很大,設4套設備,來多少水就啟動多少套單元的設備,這樣大大節省了成本。現在試行了3個多月,一直就只啟用了1套單元的設備。更重要的是,從工藝和技術上説,如果來水只是設計水量的1/4或1/5,那麼水量太小了設備是不能正常運轉的,這也是鄉鎮一級污水處理廠運作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將設計水量分解成4個單元後,每天開啟1個單元進行處理就行了,也就相應破解了鄉鎮傳統污水處理的難題。
另外,胡湛波和團隊還研發了一種生物膜技術,大部分污染物都在單元中通過該技術進行分解、凈化,如有維修需要,不需要派人下水維修,只需把蓋子打開做簡單處理即可。
該廠建成後,目前是解決該鄉鎮8000人禽生活污水的處理,經檢測,處理後的水已達到國家《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B標準,也就是已達到城市裏的污水處理排放標準,而每噸水的處理成本僅為0.15元-0.2元。
遠端管理用手機就可以 實時看到運轉情況
鎮圩瑤族鄉的生活污水處理廠還有一大亮點,就是試圖解決管理維護難的問題。為此,技術團隊開發了污水處理設施遠端監控系統,平時在廠裏,只需留一個保安人員守護機器設備即可,而技術人員可以遠在南寧或其他地方進行實時監控。
胡湛波教授介紹,監控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在遠端監控中心,已設置了終控系統,污水處理廠內的運轉情況,可實時通過寬頻網路傳回;二是如果沒有寬頻,可使用GPRS網路,在手機客戶端直接監控廠裏設備運轉的實時情況。如果有問題,系統就會報警,若是簡單的問題,讓值守人員簡單處理即可;如確需要技術人員,再派人員到現場維修,這樣也可大大降低人力成本。
推廣價值更多鄉鎮或會受益
胡湛波教授認為,這一模式在廣西鄉鎮極具推廣價值,該技術適合1.5萬人口以下的鄉鎮所在地的污水處理,特別是像上林這樣的岩熔地區山多,水量波動大,可用地也很少,而在廣西,這樣的鄉鎮非常普遍。而佔地少、投資量小也非常適合鄉鎮的實際情況。
上林縣環保局局長韋文雄向記者介紹,從目前情況看,這個鄉的污水處理廠運轉正常,22日該局也進行了檢測,污水處理效果不錯。以前該鄉鎮所有生活污水都往一條水渠裏排,造成水質惡化,部分田地都沒法種稻穀。而現在,稻子又重新種了起來,水渠裏還重新有了活魚。
對此“上林模式”是否具推廣價值?參觀了該處理廠後,自治區環保廳副廳長鐘兵向記者表示,目前在環保方面還未驗收,如果驗收的情況顯示良好,也希望更多鄉鎮能採用這種投資量小、管理方便、運作穩定的工藝技術,去解決污水處理問題。對這樣的技術在全區推廣,他表示持歡迎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