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了相關單位對科研經費的投入比例;只問成果不問“出身”,工人、農民也可以評研究員……這些新鮮的內容,都出自新修訂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南國早報記者採訪自治區科技廳以及區內科研院所、高校的多位科技人員了解到,將於9月1日起施行的《條例》充滿了“廣西亮點”,不少做法都走在全國前列,將利用科技“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來大力推動廣西的發展
“明確投入”最吸引眼球
10多年前,一位科技人員研發出一項用於糖廠的新型高效壓縮機氣閥並形成專利,然而該技術轉化所需的5萬元研發經費,卻沒有區內企業願意投入。浙江某市的一家小企業聽聞後,如獲至寶。該項技術後在浙江“落地開花”,從當年投産至今,産值上億元利潤數千萬。當初白手起家的浙江小老闆如今已是中型規模企業的企業家。
這名科研人員來自廣西大學化工學院,因為這項科技成果給浙江當地帶來的效益,他還成為了該市的榮譽市民。
“如果當時有這樣的規定,就不會出現這樣的遺憾。”廣西大學科技處的有關負責人説。
“這樣的規定”便是指《條例》中明確了政府和企業對科研投入的比例。從人才引進、培養到重點實驗室建設等,新條例將科研所涉及到的主要元素“一網打盡”。但多名科研人員認為,整個條例中“最吸引眼球”的地方,是對政府、企業的科研經費投入比例做了明確規定(詳見相關連結)。“這將強制企業自覺不自覺尋找創新源,對廣西這樣後發地區的發展推動作用將是巨大的”。
寬容對待科研人員的課題失敗
“很多科研往往需要經過不斷的失敗才能獲得成功。”廣西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黃鳳寬告訴記者,但之前體制下,科技人員往往要有了百分百的把握才敢去申報課題,這樣就容易缺乏探索和創新。打破科技人員這一後顧之憂的將是條例中的“合理寬容科研失敗”。
自治區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即使屢試屢敗的科研課題,往往同樣具有巨大價值,它們為最終的成功積累寶貴的經驗。如果僅把成功作為評價項目的唯一目標,難免導致科研活動中有造假行為。
“寬容失敗”可以克服科研人員的浮躁心態,但是寬容會不會帶來“放水”?允許失敗的“度”該如何把握?
“寬容失敗是要建立在科研誠信的基礎上的,對於任何學術造假和學術腐敗行為,要採取零容忍態度。”自治區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科研失敗如何認定,還將制訂具體的確認制度;建立誠信檔案的操作措施,也會有進一步的探討研究。
科研與人文社科“牽手”
説到科研,仿佛便是實驗室、設備儀器、研究計算,沒有人文社會科學的什麼事。這一印象將被《條例》改變,它鼓勵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交叉融合和相互促進。
“以前兩者的合作很少,這應該是一個開端。”廣西社科院的青年研究人員潘文獻主要從事扶貧課題的研究,“比如我區石漠化治理,不光是技術問題,也涉及到經濟、當地生産力發展等,還需多方參與。”
廣西大學科技處的負責人説:“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非常明顯。一個科研課題,它是否與經濟相適應、與環境相協調等,都涉及到社會問題。處理好這些社會問題,科研課題發展才會不偏離方向。”
條例諸多“廣西亮點”
《條例》還擁有很多廣西特點,比如廣西有沿海區位優勢,其鼓勵科技進步為廣西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海洋新興産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此外,《條例》還有一大“廣西亮點”便是明確不問“出身”,只看對社會發展的貢獻,工人、農民也可以破格評職稱。
自治區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區科研人員在評職稱方面,規定要在區內的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且與用人單位已建立一定期限的人事勞動關係。這樣,工人、農民和其他人員儘管有科研成果,但卻不能參加職稱評定。新修訂的條例在職稱評定方面為科技人員提供寬鬆環境,他們就可以不受這些限制。”
“這一內容像廣西規定得這麼明確的,在外省的條例中不多見。”廣西大學科技處的負責人也表示,把之前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為地方的法律法規,將更能鼓勵“全民科研”。(記者
佘鴻雁)
新聞連結
科研經費投入相關條例
■各級財政每年安排的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比例,自治區本級不低於年度財政預算支出的1.5%,設區的市、縣級分別不低於1%和0.5%。
■創新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應當佔當年主營業務收入的3%以上。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的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應當佔當年主營業務收入的2.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