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中國—東盟自貿區論壇在廣西南寧開幕。不少與會專家認為,中國—東盟自貿區揭開了我國自貿區時代的序幕,當前世界正迎來自貿區建設的潮流,對此我國需制定整體戰略規劃,積極應對世界自貿區潮流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東盟自貿區拉開中國自貿區時代序幕
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成,標誌著以中國為坐標的自貿區時代元年開始。這是我國與其他國家建立的第一個自貿區,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這一由11個國家、60億人口、6萬億美元GDP、4.5萬億美元貿易額組成的自由貿易區將對亞洲乃至世界貿易格局産生深遠影響。
2000年11月,中國國家領導人朱鎔基在新加坡舉行的第四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構想。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行,中國和東盟10國領導人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到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標誌著中國-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進程正式啟動。
2004年11月,中國-東盟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規定自2005年7月起,除2004年已實施降稅的早期收穫産品和少量敏感産品外,雙方將對其他約7000個稅目的産品實施降稅。
2007年1月14日,中國與東盟在菲律賓宿務簽署了《服務貿易協議》,雙方在60多個服務部門相互作出了高於世界貿易組織水準的市場開放承諾。
2009年8月15日,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與東盟10國的經貿部長共同簽署了中國-東盟自貿區《投資協議》。協議的簽署標誌著雙方成功完成了中國-東盟自貿區協議的主要談判,中國-東盟自貿區將如期在2010年全面建成。
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中國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也是東盟作為整體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作為發展中國家間建立自貿區的探索,中國—東盟自貿區的一些重要嘗試為我國自貿區建設提供了“樣板”。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李光輝介紹,作為首個自貿區,中國—東盟自貿區談判中,有很多方面值得以後自貿區談判借鑒。比如,我國堅持了多予少取、平等互利的談判策略,不僅展示了大國胸襟,也贏得了東盟國家的支援。比如自貿區建立之前,實施早期收穫計劃,率先降低農産品關稅;對落後的寮國、柬埔寨、緬甸實行單邊讓渡,不要求他們對等開放市場;向非WTO國家提供WTO國家待遇等。此外,中國還積極改善周邊基礎設施,建設邊境經貿發展區,主動推動許多倡議,使周邊國家感覺得到實惠。
——自貿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並存
廣西桂花機械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趙華介紹,只需在廣西檢驗檢疫部門申辦自貿區原産地證書,再向進口國海關提交原産地證書就可享受50%的關稅優惠。該公司2009年上半年向東南亞國家出口拖拉機6000余臺,每台價格300美元至600美元。“自貿區原産地證書幫助企業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在東盟市場的價格競爭力。”趙華説。
目前,中國—東盟自貿區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利用原産地證書,享受關稅優惠,拓展東盟市場。原産地證書簡稱産地證,是商品進入國際貿易領域的“經濟國籍”和“護照”。持有普惠制産地證可以享受比最惠國稅率更優惠的關稅減讓,使相應産品獲得價格優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玉主説,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成有利於我國産品出口和企業“走出去”,東盟國家的投資政策和投資環境將更加規範和透明,有利於“走出去”的我國企業與東盟國家企業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同時,也有利於高新技術産品和農産品的出口。
廣西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古小松認為,自由貿易區建成後,我國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將一些處於産業鏈末端的勞動密集型産業轉移到一些欠發達的東盟國家,在滿足這些國家需要的同時,實現自身的産業升級,在國際區域範圍內進行産業結構調整。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如期建成,在給我國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首先,“零關稅”將對我國部分農産品銷售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自2004年1月1日起,“早期收穫”計劃開始實施,東盟出口到我國的部分農産品逐步實現“零關稅”,尤其是其荔枝、龍眼、火龍果等熱帶水果很有競爭力。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劉建文説,由於東盟各國的熱帶水果、穀物等與我國南方的許多農産品具有同質性,“早期收穫”計劃全面推行對我國南方熱帶水果、蔗糖、橡膠等農産品帶來較大影響。
其次,自貿區的成效還有待各方的務實推進。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沈世順認為,雖然中國與東盟國家已簽訂了《貨物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和《投資協議》,但是這些協議具體落實的實際效果還有待觀察和考驗。
自貿區的合作基礎還有待夯實。李光輝説,《投資協議》鼓勵和促進中國與東盟間的投資流動,併為投資提供保護。但是目前的現狀是政府推得快,企業跟不上來,達不到預期效果。由於不同省份對自貿區的政策理解不同,政府該如何對企業進行培訓,對各地而言也是難題。
——我國的自貿區戰略雛形初現
曾參與中國—東盟自貿區、中國—新加坡自貿區談判的商務部國際司二處處長孫元江介紹,目前已有智利、巴基斯坦、紐西蘭、新加坡、秘魯等國家和地區與中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澳大利亞、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冰島、挪威、哥斯大黎加、南部非洲關稅同盟等6個國家和地區正在和中國進行自貿區談判;同時中國與印度、瑞士、蒙古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自貿區建設已經進入或者即將進入可行性研究階段。
王玉主認為,中國的自由貿易協議對象主要有兩類:周邊國家和地區;資源供應國家和地區。中共十七大明確提出,中國要“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目前中國的自貿區戰略已經雛形初現,將對世界和東亞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産生重要影響。
自由貿易區在促進中國對外貿易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以中國-東盟自貿區為例,根據商務部的數據,系列協議實施以來,我國與東盟貿易進出兩旺,經貿合作發展迅速。2007年,雙方已互為第4大貿易夥伴,貿易總額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2008年,雙邊貿易額達2311億美元,同比增長14%。泰國駐南寧總領事館商務領事甘查娜·蓬帕尼介紹,自中國—東盟自貿區早期收穫計劃開始實施後,從2005年到2007年,泰中貿易額年平均增長23.6%。
——專家建議應積極應對世界自貿區潮流
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開始把發展自由貿易協定(FTA)作為自己國家的戰略來規劃和實施。特別是2008年底金融危機向全球波及,貿易競爭愈演愈烈,自由貿易協定成為各國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戰略舉措。
商務部研究院海外投資中心主任邢厚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自由貿易區已成為大國開展戰略合作與競爭的重要手段。自由貿易區通過更加優惠的貿易和投資條件,將成員的經濟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經濟利益的融合又加強了成員之間的政治、外交關係,形成各種利益共同體。在這樣的背景下,自貿區就産生了“聯動效應”:隨著各個區域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進程加快,區域外國家擔心被“邊緣化”進而在全球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也就加快了推進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腳步。
孫元江介紹,當前世界正迎來自貿區建設的潮流,截至2009年9月,各國向世界貿易組織通報的自由貿易協定達293個,預計今年將達到400個。”
不少專家認為,中國應該積極應對世界自貿區潮流,不僅看到其帶來的機遇,還應看到帶來的挑戰,比如在中國自貿區外,東盟還與日本、南韓等一些列國家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中國應該制定更為清晰和具體的自貿區戰略和規劃,把外交利益和國家戰略結合起來,同時相關部門在自貿區談判中還應加強溝通和協調,防止各自為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