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家聲音
改革賦能鄉村振興需要科學把握五個關鍵詞
作者:姜長雲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時間:2021-08-20 10:52:25責任編輯:

通過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近來經濟運作正在呈現逐步回穩態勢,經濟恢復性增長格局在總體上已部分超出預期。中央反覆強調,今年我國要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確保農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我國“三農”工作的重心將全面轉向鄉村振興。在此背景下,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面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需求,深化相關改革,推進改革更好地賦能鄉村振興,有利於更好地為鄉村振興積勢蓄勢謀勢,也有利於鄉村振興更好地應對變局、開拓新局、突出實效。筆者認為,推進改革賦能鄉村振興,需要科學把握以下五個關鍵詞。

一是“國家戰略”。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都是國家戰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鄉村振興戰略是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等並列的7大戰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戰略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要“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因此,要從國家戰略、全局性任務高度準確把握鄉村振興,不能把鄉村振興簡單理解為鄉村作為地域綜合體意義上的振興,儘管這種振興至關重要。否則很容易低估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會壓縮鄉村振興的選擇空間,難以體現城鄉融合思想,不利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度保障。當前城鄉之間日益呈現“你中有無、我中有你”格局,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的許多問題,根子在工業城市市民,局限于“三農”內部往往很難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需要跳出“三農”看“三農”,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中找到化解問題的“良方”。這需要城鄉改革協同聯動甚至融合滲透,需要微觀改革得到中觀、宏觀改革的呼應協同。

二是“規劃引導”。近年來強調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時,都特別強調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實現這一點,多數地方現實可行的路徑是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都市圈是培育區域競爭新優勢的空間平臺,也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有效載體。推進鄉村振興高品質發展,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都需要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並在都市圈內做好“中心化提升、網路化發展”的文章,將推進都市圈核心城市集約型緊湊式發展和打造梯級增長節點(中小城市、縣城、中心鎮和特色小鎮)、培育區域城鎮體系對廣域鄉村的輻射帶動能力結合起來。以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突破口釋放農業農村活力,也要注意以縣城、中心鎮、特色小鎮等為重點,引導其與都市圈核心城市或中小城市有序分工、特色錯位發展和網路協同發展,培育區域城鎮體系與廣域鄉村的融合互補關係。為此需要相關體制機制改革及時跟進。

三是“公平競爭”。按照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要求,完善公平競爭制度,解決城鄉企業競爭地位不平等、“三農”權利被邊緣化的問題。如隱含對鄉村企業的歧視性技術標準、行政許可,甚至不自覺利用行政權力製造市場壁壘。在許多地方,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從表面上看對城鄉企業一視同仁。但具體實施時,農村企業往往“可望不可及”,很難享受支援政策的陽光雨露。甚至當前許多地方實行的部分消費券政策,按其標準,農民和農村企業能夠享受其實惠的比例明顯低於城市。美國在通過新市場稅收減免計劃支援低收入社區發展時,最初幾年發現農業農村企業很少從中獲益。為解決這一問題,後來在完善相關政策時規定必須有20%的資金支援農村低收入社區。通過這種定比支援措施,很快帶動對農村低收入地區的投資,增加了其就業和發展機會。我國在完善鄉村振興支援措施時,也可借鑒這种經驗。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需要注意破除妨礙城市産業、企業、人才、要素進入農業農村的體制機制障礙,在堅持公平競爭的前提下,考慮其外部性或公益性,對“三農”發展適度傾斜。

四是“改革實效”。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幾年提出的改革思路大多很好,關鍵是要能落地生根。推進鄉村振興,應該少些口號、多些務實。比如,怎麼讓1億多進城農業轉移人口有序落戶、融入城市?這幾年政策越來越開放,但關鍵是怎麼解決“政策好、落實難”的問題。這裡面涉及到進城農業轉移人口的居住問題、子女入學問題、城鄉社保對接和相關權益與老市民一體化的問題,需要實實在在的實施機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總方針。要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但是,怎麼樣讓這些“優先”真正落地?在此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如近年來涉及農業農村的政策文件都強調優先保障鄉村新業態用地,但在面臨工業、服務業用地競爭,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或鄉村新業態用地往往被迫“讓位”,這怎麼體現“突出改革實效”,怎麼體現“優先保障”?參照國際經驗,今後在具備特定條件的地區,能否結合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允許達到一定條件的城鎮居民到農村購買二套房,借此帶動城市人口、人才下鄉和資金等要素下鄉。今後隨著農村交通條件、資訊聯繫的改善,在部分地區將有越來越多的人口在城市工作、在農村居住。因此,應結合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進一步鼓勵深化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

五是“底線思維”。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會議強調,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要堅決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這三條底線,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權益。這實際上是一種底線思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禁止破壞農村資源環境等行為,強化“三農”政策的兜底和“保基本”作用。堅持底線思維,也有利於防範鄉村振興推進過程中的風險,推進鄉村振興高品質發展行穩致遠。比如,近年發生的非洲豬瘟和今年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警示我們,為了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特別是鮮活農産品有效供給,應注意培育區域化、本土化、都市圈一體化的農産品供應鏈,對特大城市、大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應分類制定確保鮮活農産品自給率的底線要求,增強安全發展能力。(作者姜長雲係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産業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