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家聲音
雷明:把握新發展階段,構建農業農村新發展格局
作者:雷明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2021-08-20 10:48:29責任編輯:

國家之尊,農業為大;社會之基,農業為首。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關鍵性、基礎性産業,農村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農民是我國人口占比最大的職業群體。農業興則百業興,農村穩則社會穩,農民富則百姓富。因此,“三農”問題始終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首要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國家發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對此應怎麼理解?如何實施?

總體來看,要緊緊圍繞新發展理念,落實高品質發展要求,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並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構建新發展階段中農業農村新發展格局。

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首先是要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落實的關鍵在於找準點、發準力、創造市場價值,即要以好的産品形成有效供給,創造出生産價值、産品價值,進而形成有效的業態,並通過有效的業態對接市場需求,促使生産價值、産品價值向市場價值轉換,最終獲得財富目標。 

具體來説,要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産業佈局,持續穩定糧食生産,大力發展畜牧産業,推動特色産業向優勢區集聚,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推動農業産業實現跨越式發展。著力推進農業産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同構”,打造系統有效的農業産業生態。

加強現代農業産業園建設,把現代農業産業園區作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優質平臺,圍繞産業細分領域建設專業園區,突出抓好“園區平臺”,圍繞産業圖譜精準招商,推動以智慧化為重點的企業“改造”,同時積極扶持小農戶,通過發展社會化服務、完善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等途徑,幫助小農戶加入現代農業産業鏈,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鑄牢農業産業鏈。

圍繞建設農業産業研發創新基地、産學研融合基地、人才聚集地等出政策、定措施,重點抓好創新引領、品質提升和品牌培育,推進農業産業鏈提升。其中,品牌培育要遵循“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精,人精我唯一”理念,深耕具有創新性的品牌和産業業態。 

抓好基礎保障,穩定農業生産。提升源頭供應品質和供給效率,著力建設高品質原料基地,促進高效種養業轉型升級;突出“龍頭帶動”,把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培育壯大農業産業化的龍頭企業作為延長産業鏈、提升附加值、增加純收入的關鍵措施,大力發展深加工企業;培育體驗農業、休閒農業、創意農業等新産業新業態,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優化農業産業供應鏈。 

創新農業生産經營模式,優化生産技術措施,落實各項扶持政策,保護農民農業生産積極性。在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方面,應著力培育示範家庭農場、示範合作社、重點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示範農業産業化聯合體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打造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工作。美麗鄉村不能簡單等同於鄉村或村莊外表的改觀,它本身蘊含著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蘊含著規劃科學、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可持續發展內涵,其核心在於解決鄉村發展理念、鄉村經濟發展、鄉村空間佈局、鄉村治理、鄉村人居環境、鄉村生態環境、鄉村文化的傳承和實施路徑等問題。

良好的建設有賴於良好的治理,因此要把夯實鄉村基層治理基礎作為固本之策,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把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促進鄉村和諧穩定作為根本目的,將“治”與“理”有機結合。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以現代鄉村治理生態構建共建、共治、共用的治理格局,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鄉村善治之路。

鄉村建設歸根結底是人的建設。目前普遍存在的村莊空心化等問題,就是典型的人員缺位問題,應從築巢引鳳以及事業平臺打造兩方面入手,真正營造出“請回來”和“留下來”的良好環境。為此,要構建鄉村人才振興的機制、模式與平臺,推進職業農民、職業經理人、科特派、志願者、人才培育引進等制度建設,並開展針對新型職業農民、新型管理型人才的培訓,大力培養致富帶頭人。但要注意的是,應造就一支高品質的、懂技術、懂市場的師資隊伍,培訓時要在産業鏈上培養實用人才,農民缺什麼教什麼,真正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

深化農村改革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農村改革。

應深化農村改革核心圍繞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鄉要素合理流動體制機制,打通要素進城與下鄉通道,破解農村土地徵收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改革和農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等發展難題。引導更多的資金、管理、技術、人才等要素向鄉村流動,推動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雙輪驅動”,促進城鎮和鄉村協調並進。

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係。要在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堅持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促進共同富裕。在堅持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土地承包關係,努力培育從事農業生産和服務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同時還要聚焦激活農村土地要素和土地市場,不斷探索創新土地股份合作經營的新渠道,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

積極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實現形式。完善農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的相關政策,加快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産股份合作制改革,明確農民的各類資源資産産權,尤其是土地要素如何在市場經營活動中發揮作用,確保集體資産保值增值。積極運用確權成果,探索為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承包地有償退出、互換並地等提供有效支撐的途徑,確保農民受益。

深化農村改革,要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協調配合、相互促進的有效機制。在改革中,應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做到對症下藥、量體裁衣,鼓勵各地立足資源條件、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區域發展戰略定位。要始終堅持“耕者有其田”和確保土地利用效率兩個基本原則,這是農村改革必須堅守的底線。

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我國當前正處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交匯期,積極穩妥做好脫貧攻堅戰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銜接,是實現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保障。

實現二者有效銜接,首先要處理好鄉村振興中“振”與“興”的關係。從字面上講,“振”是提振,“興”是興起。近些年,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中央乃至全社會關注的首要問題。14億人口——這麼龐大的人口基數,飯碗必須牢牢地端在自己手裏,因此鄉村振興首先要提振農業,確保農業生産優先發展。“興”的方面,應結合鄉村實際,發展壯大新型産業的産業鏈、價值鏈,使鄉村經濟向著更高層次、更高水準發展。

其次,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不同,決定了二者有不同的工作重點,這是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脫貧攻堅主要關注資源稟賦型貧困,工作重點在建設基礎設施、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構建基本社會保障體系,目標是實現貧困群體的“兩不愁三保障”;鄉村振興主要關注能力貧困、意識貧困、精神貧困和文化貧困,工作重點是美麗鄉村建設,以實現人、財、物的合理配置,農民責、權、利的合理劃分,實現産業興、農民富和村莊美。二者是從“雪中送炭”向“錦上添花”過渡。

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更要處理好政府、市場和農民三者之間的關係。不僅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要發揮好政府的支援保護作用,“有效市場”需匹配“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有為政府”更需要匹配“有知有志”的新型農民主體,三者缺一不可。具體來看,要在充分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範市場行為,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同時還要加大開展對農戶科技、文化、知識上的幫扶,大力培育有知有志新型農民主體,推動農戶儘快實現由自然小農人到市場人,再到現代社會人的成功轉變。(作者北京大學貧困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