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振興政策
財政部 農業農村部發佈2021年重點強農惠農政策
作者: 來源:新華網 時間:2021-08-19 14:13:45責任編輯:

       2021年,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1號文件精神,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突出保供固安全、振興暢迴圈,國家將繼續加大支農投入,強化項目統籌整合,推進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順利實施。為便於廣大農民和社會各界了解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發揮政策引導的作用,現將2021年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實施的重點強農惠農政策發佈如下。 

一、糧食生産發展

1.農機購置補貼。各地在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種類範圍內選取確定本省補貼機具品目,實行補貼範圍內機具應補盡補。將糧食生産薄弱環節、丘陵山區特色農業生産急需的機具以及高端、複式、智慧農機産品的補貼額測算比例提高至35%。將育秧、烘乾、標準化豬舍、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成套設施裝備納入農機新産品補貼試點範圍。全面推行限時辦理,將補貼申請受理與核驗、補貼資金兌付的工作時限分別壓縮至15個工作日以內。

2.重點作物綠色高質高效行動。整合組裝推廣區域性、標準化高産高效技術模式,在更大規模、更高層次上提升優良食味稻米、優質專用小麥、高油高蛋白大豆、雙低雙高油菜等糧棉油糖果菜茶生産能力,同時因地制宜推廣測墑節灌、水肥一體化、集雨補灌、蓄水保墑等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示範帶動大面積區域性均衡發展,促進糧食等農作物穩産高産、節本增效和提質增效。

3.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支援符合條件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農業服務專業戶和服務類企業面向小農戶開展社會化服務,重點滿足小農戶在糧棉油糖等重要農産品生産中關鍵和薄弱環節的專業化服務需求。加大對南方早稻主産省、丘陵地區發展統防統治、代耕代種代收等糧食生産社會化服務的支援力度。採取以獎代補、作業補貼等多種方式,推進集中連片開展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

4.基層農技推廣。以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和區域示範基地等為平臺,示範推廣重大引領性技術和農業主推技術。實施重大技術協同推廣任務,熟化一批先進技術,組建技術團隊開展試驗示範和觀摩活動,加快産學研推多方協作的技術整合創新推廣。繼續實施農技推廣特聘計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從鄉土專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養能手中招募特聘農技員。

5.玉米大豆生産者補貼、稻穀補貼和産糧大縣獎勵。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國家繼續實施玉米和大豆生産者補貼、稻穀補貼和産糧大縣獎勵等政策,鞏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

6.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為保障農民種糧有合理收益,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2021年中央財政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釋放支援糧食生産積極信號,穩定農民收入,補貼資金向糧食主産區傾斜。

二、耕地保護與品質提升

7.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補貼對象原則上為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補貼資金通過“一卡(折)通”等形式直接兌現到戶,嚴禁任何方式統籌集中使用,嚴防“跑冒滴漏”,確保補貼資金不折不扣發放到農民手中。按照《財政部辦公廳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工作的通知》(財辦農〔2021〕11號)要求,探索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發放與耕地地力保護行為相掛鉤的有效機制,加大耕地使用情況的核實力度,做到享受補貼農民的耕地不撂荒、地力不下降,切實推動落實“藏糧于地”戰略部署,遏制耕地“非農化”。

8.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統一規劃佈局、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組織實施、統一驗收考核、統一上圖入庫”五個統一的要求,2021年在全國建設高標準農田1億畝,並向糧食生産功能區、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傾斜。在建設內容上,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農田水利、機耕道路、農田輸配電設備等為重點,推進耕地“宜機化”改造,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 

9.東北黑土地保護。聚焦黑土地保護重點縣,集中連片加強黑土地保護,強化培育肥沃耕層,旱地集中連片推進秸稈深翻還田、碎混還田等技術,水田推行秸稈秋翻壓春攪漿還田等技術,增加耕地土壤有機質、打破壓實層,開展綜合提質培肥。繼續穩步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支援在適宜區域推廣應用秸稈覆蓋免(少)耕播種等關鍵技術,有效減輕風蝕水蝕、增加土壤有機質、增強保墑抗旱能力、提高農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10.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在重點作物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縣協同開展化肥減量增效示範,引導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科學施肥技術服務,支援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用化肥減量增效新技術新産品;繼續支援做好耕地品質等級調查評價與監測、取土化驗、田間肥效試驗等測土配方施肥基礎性工作。在耕地酸化、鹽鹼化較嚴重區域,整合推廣施用土壤調理劑、綠肥還田、耕作壓鹽、增施有機肥等措施,開展退化耕地治理。在西南、華南等地區,因地制宜採取品種替代、水肥調控、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等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産技術,加強生産障礙耕地治理。

11.耕地輪作休耕。立足資源稟賦、突出生態保護、實行綜合治理,進一步探索科學有效輪作模式,重點在東北地區推行大豆薯類—玉米、雜糧雜豆春小麥—玉米等輪作,在黃淮海地區推行玉米—大豆或花生—玉米等輪作,在長江流域推行稻油、稻稻油等輪作。繼續在河北地下水漏斗區、黑龍江三江平原井灌稻地下水超採區、新疆塔裏木河流域地下水超採區實施休耕試點。

12.農機深松整地。以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為目標,支援適宜地區開展農機深松整地作業,促進耕地品質改善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深松整地作業一般要求達到25釐米以上。每畝作業補助原則上不超過30元,具體補助標準和作業週期由各地因地制宜確定。

三、種業創新發展

13.種質資源保護。支援加快推進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啟動實施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強化種質資源安全保存和精準鑒定。支援符合條件的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開展畜禽遺傳資源保護,支援符合條件的國家畜禽核心育種場、種公畜站、奶牛生産性能測定中心等開展種畜禽生産性能測定。

14.畜牧良種推廣。在主要草原牧區省份對項目區內符合條件的養殖戶進行適當補助,支援牧區畜牧良種推廣。在生豬大縣實施生豬良種補貼,加快生豬品種改良。在黑龍江等10個蜂業主産省,實施蜂業品質提升行動,支援開展蜜蜂遺傳資源保護利用、良種繁育推廣、現代化養殖加工技術及設施推廣應用、蜂産品品質管控體系建設,推動蜂業全産業鏈品質提升。

15.制種大縣獎勵。2021年,在現有國家級制種大縣範圍內,聚焦稻穀、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等重點糧油品種,聚焦種子生産、加工短板弱項,創新基地建設和發展模式,推動優勢基地和龍頭企業合作共建,強化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應用,促進種業轉型升級,實現高品質發展。

四、畜牧業健康發展

16.推進奶業振興。支援苜蓿種植、收穫、運輸、加工和儲存等,增強苜蓿等優質飼草料供給能力,降低奶牛飼養成本,提高生鮮乳品質安全水準。支援家庭牧場、奶業合作社提升生産能力和品質水準。

17.實施糧改飼。以北方農牧交錯帶為重點,支援牛羊養殖場(戶)和飼草專業化服務組織收儲青貯玉米、苜蓿、燕麥草等優質飼草,通過以養帶種的方式加快推動種植結構調整和現代飼草産業發展。

18.實施肉牛肉羊增量提質行動。在北方農牧交錯帶和南方牛(羊)産業基礎相對較好的養殖大縣,支援開展基礎母牛擴群提質和種草養牛養羊全産業鏈發展,引導增加基礎母牛存欄,建立牛羊生産草畜配套、種養結合發展機制,提高牛羊肉産品供給能力。

19.生豬(牛羊)調出大縣獎勵。包括生豬調出大縣獎勵、牛羊調出大縣獎勵和省級統籌獎勵資金。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和牛羊調出大縣獎勵資金由縣級人民政府統籌安排用於支援本縣生豬(牛羊)生産流通和産業發展,省級統籌獎勵資金由省級人民政府統籌安排用於支援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生豬(牛羊)生産流通和産業發展。 

五、農業全産業鏈提升

20.農業産業融合發展。統籌中央財政産業融合發展政策任務資金,引導各地聚焦主導産業,優化産業佈局,整體銜接推進,新創建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50個優勢特色産業集群、298個農業産業強鎮,推動鄉村産業形態更高級、佈局更優化、結構更合理。引導各省立足優勢和資源稟賦,瞄準農業全産業鏈開發,明確發展主導産業和優先順序,構建以産業強鎮為基礎、産業園為引擎、産業集群為骨幹,省縣鄉梯次佈局、點線面協同推進的現代鄉村産業體系,加快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培育和標準化生産,整體提升産業發展品質效益和競爭力。中央財政分年分類對批准創建的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優勢特色産業集群、農業産業強鎮給予獎補支援。鼓勵創新資金使用方式,採取直接補助、政府購買服務、先建後補、以獎代補等方式,引導和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參與建設,促進市場投資主體和農民合理分享增值收益,提高産業發展的內在活力和競爭力。擇優支援創建一批糧食、種業、肉牛産業園和産業集群。

21.農産品産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堅持“農有、農用、農享”的原則,圍繞鮮活農産品,聚焦新型主體,相對集中佈局,標準規範引領,農民自願自建,政府以獎代補,助力降損增效,推動産地冷藏保鮮能力、商品化處理能力和服務帶動能力顯著提升。採取“先建後補、以獎代補”方式,支援在全國範圍內推進農産品産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並擇優選擇100個縣開展農産品産地冷藏保鮮整縣推進試點。支援對象為縣級以上示範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示範社(832個脫貧縣可不受示範等級限制),以及已登記的村集體經濟組織。試點縣可因地制宜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産業化聯合體,以及可有效實現聯農帶農、“農超對接”的相關市場主體,積極參與農産品産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補助採取“雙限”,補貼比例上限不超過冷藏保鮮設施建設總造價的30%(832個脫貧縣放寬至40%),單個主體補助原則上不超過100萬元,具體定額補貼標準由地方制定。對農民合作社獲得的財政直接補助形成的資産要量化到全體成員並記載在成員賬戶中;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獲得的財政直接補助形成的資産要量化為集體成員持有的股份。

22.農産品地理標誌保護工程。圍繞産品特色化、身份標識化和全程數字化,加強地理標誌農産品特色種質保存和特色品質保持,推動全産業鏈標準化全程品質控制,提升核心保護區生産及加工儲運能力。挖掘農耕文化,推動綠色有機認證,加強宣傳推介,培育區域特色品牌。利用現代資訊技術,強化標誌管理和産品追溯。

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

23.高素質農民培育。重點面向從事適度規模經營的農民,實施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能力提升、種養加能手技能、返鄉下鄉者創業、鄉村治理及社會事業發展帶頭人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範等培訓,加快培養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鼓勵有經驗、有條件的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參與實習實訓等培訓工作。

24.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品質發展。支援縣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範社(聯合社)和示範家庭農場改善生産條件,應用先進技術,提升規模化、綠色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産能力,建設清選包裝、烘乾等産地初加工設施,提高産品品質水準和市場競爭力。鼓勵各地為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提供財務管理、技術指導等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依託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形成農業産業化聯合體。

25.農業信貸擔保服務。重點服務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小微農業企業等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服務範圍限定為農業生産及與其直接相關的産業融合項目,突出對糧食等重要農産品生産的支援。中央財政對政策性農擔業務實行擔保費用補助和業務獎補,支援省級農擔公司降低擔保費用和應對代償風險,確保政策性農擔業務貸款主體實際負擔的擔保費率不超過0.8% 。

七、農業資源保護利用

26.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在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四川、雲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3省(自治區)以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和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補獎資金用於支援實施草原禁牧、推動草畜平衡,有條件的地方可用於推動生産轉型,提高草原畜牧業現代化水準。

27.漁業發展補助。聚焦漁業資源養護、納入國家規劃的重點項目以及促進漁業安全生産等方面,重點支援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現代漁業裝備設施,以及國家級漁港經濟區公益性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和整治維護,開展集中連片內陸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實施漁業資源調查養護和國際履約能力提升獎補等。 支援實施漁業資源養護,繼續在流域性大江大湖、界江界河、資源退化嚴重海域等重點水域開展漁業增殖放流,促進恢復或增加漁業種群的數量,改善和優化水域的漁業種群結構。

28.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開展長江禁捕退捕財政補助資金監督檢查,推動資金落實到位、安全規範有效使用。強化長江禁捕退捕資金落實情況定期調度,督促指導地方做好資金保障等相關工作,鞏固長江禁捕退捕取得成果。

29.綠色種養迴圈農業試點。在畜牧養殖大省、糧食和蔬菜主産區、生態保護重點區域,選擇基礎條件好、地方政府積極性高的縣(市、區),整縣開展糞肥就地消納、就近還田補獎試點,扶持一批企業(畜禽養殖企業除外)和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糞肥收集、處理、施用服務,以縣為單位構建糞肥還田組織運作模式,帶動縣域內糞污基本還田,推動化肥減量,促進耕地品質提升和農業綠色發展。

3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在全國範圍內整縣推進,堅持農用優先、多元利用,培育一批産業化利用主體,打造一批全量利用樣板縣。激發秸稈還田、離田、加工利用等各環節市場主體活力,探索可推廣、可持續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路線、模式和機制。 

31.地膜回收利用。在內蒙古、甘肅和新疆支援100個縣整縣推進廢舊地膜回收利用,鼓勵其他地區自主開展探索。支援建立健全廢舊地膜回收加工體系,建立經營主體上交、專業化組織回收、加工企業回收、以舊換新等多種方式的回收利用機制,並探索“誰生産、誰回收”的地膜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度。 支援有條件地區集中開展適宜作物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替代和新疆棉區機械化回收農膜。

八、農業防災減災

32.農業生産救災。中央財政對各地農業重大自然災害及農業生物災害的預防控制和災後恢復生産工作給予適當補助。支援範圍包括農業重大自然災害預防及農業生物災害防控所需的物資材料補助,恢復農業生産措施所需的物資材料補助,牧區抗災保畜所需的儲草棚(庫)、牲畜暖棚和應急調運飼草料補助等。 

33.動物疫病防控。中央財政對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強制撲殺和養殖環節無害化處理工作給予補助。強制免疫補助經費主要用於開展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芻獸疫、布病、包蟲病等動物強制免疫疫苗(驅蟲藥物)採購、儲存、注射(投喂)以及免疫效果監測評價、人員防護等相關防控工作,以及對實施和購買動物防疫服務等予以補助;大力推進強制免疫“先打後補”。國家在預防、控制和撲滅動物疫病過程中,對被強制撲殺動物的所有者給予補助,補助經費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國家對養殖環節病死豬無害化處理予以支援,由各地根據有關要求,結合當地實際,完善無害化處理補助政策,切實做好養殖環節無害化處理工作。 

34.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在地方財政自主開展、自願承擔一定補貼比例基礎上,中央財政對稻穀、小麥、玉米、棉花、馬鈴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豬、奶牛、育肥豬、森林、青稞、牦牛、藏係羊和天然橡膠,以及稻穀、小麥、玉米制種保險給予保費補貼支援。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範圍。繼續開展中央財政對地方優勢特色農産品保險獎補試點。

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35.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支援實施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財政獎補政策,分類有序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充分發揮農民群眾主體作用,加強農村改廁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統籌銜接,著力建立健全運作管護機制,切實提高農村改廁品質,務求長效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