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振興先鋒
巴彥淖爾描繪鄉村振興“新圖景”
作者:李昊 來源:農民日報 時間:2021-08-19 13:25:59責任編輯:

麥浪滾滾,機聲隆隆。日前,河套灌區春小麥已在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立新村開鐮收割,拉開了河套灌區小麥收割的序幕。為了確保小麥顆粒歸倉,巴彥淖爾市農機部門組織了1600多臺小麥收割機,機收率達到100%。

在新時代鄉村振興之路上,巴彥淖爾市正以“爭”“搶”“拼”“趕”地昂首姿態,聚力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各個領域,朝著打造全國鄉村振興樣板區的目標闊步前行。

一、為鄉村振興提供産業支撐

近日,記者走進位於臨河區烏蘭圖克鎮的內蒙古鮮農農牧業科技有限公司萬畝設施農業産業園區,由衷為公司現代設施農業種植技術的高科技含量、果實的高産量、農戶的高收益點讚,在這裡,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碰撞、互補和融合,現代農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在一棟溫室大棚裏,59歲的李世忠和妻子正在摘黃瓜。深綠色的黃瓜粗細適中,透著油亮的光澤。“這個溫室實用面積是兩畝,我只種黃瓜,每年能有20多萬元的效益。按照合同和鮮農公司五五分成以後,我們能掙十幾萬元,比種大田強好多倍。”憨厚的李世忠笑著説,“公司給我們種植戶全程免費技術指導,還包銷售,這一點對於我們來説特別省心。”

據鮮農公司副總經理崔敏介紹,公司採取“企業承建、農民承租”的模式,以每年每畝800元流轉農戶耕地。溫室建成後除公司經營一部分外,大部分溫室返租給農戶,公司負責溫室蔬菜種植産前、産中、産後的技術指導服務,並充分利用公司現有的行銷網路對所産瓜果菜進行收購、包裝及銷售。“公司收購農戶黃瓜的價格要比當地市場批發價高2到7毛錢,而且都銷售到了北京等一線城市。”崔敏説。

龍頭企業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是保護農牧民和企業利益的關鍵所在。近年來,巴彥淖爾市進一步統籌整合涉農涉牧資金,重點加大對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和培育力度,更好地發揮其支農帶農作用,大力推進農畜産品精深加工,加快推進農牧業産業園區建設,延長産業鏈,開發出更多附加值高的新産品。目前,全市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農牧業産業化加工企業有290多家,農畜産品加工轉化率在75%以上。

在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的同時,巴彥淖爾市通過政策扶持、機制創新、典型帶動等方式,積極推動完善龍頭企業與農牧民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目前,全市農企利益聯結覆蓋率已達80%以上,20萬戶農牧民進入産業化經營鏈條。

二、為鄉村振興安裝科技引擎

一棟棟整齊的溫室大棚裏,水肥一體化系統滋養著南瓜、甜瓜、西瓜等特色作物,在烏蘭布和沙漠中形成一道別樣的風景。

在磴口縣中以防沙治沙生態産業園,走進1400平方米的水肥一體化控制中心,只見各種設備整齊排列,一塊數米寬的顯示屏安裝在室中心。這裡是整個園區的“大腦”,可實時監測土壤濕度、空氣溫度、光照等數據。目前設備已開始運作,顯示屏預計月底投入使用。

這套智慧一體化節水灌溉系統能夠避免土壤鹽漬化和地下水污染,做到定時定量將水和養料直接輸送到植物根部。這些“黑科技”儀器相當於給園區裝上了神經末梢,能感知周圍環境的變化,並通過內置的數據處理模組將資訊傳送到園區“大腦”,管理人員只需查看監測數據,就能有針對性地作出判斷,進行灌溉、施肥等操作。水肥一體化系統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一個人就能輕鬆完成1208畝的水肥灌溉任務。

目前,該農業種植區引進艾森貝克節能大棚、海澤拉種子選育等以色列先進技術,建設有歐適能育苗溫室、IS節能日光溫室、金伯利鋼架薄膜聯棟大棚、日本雙拱雙膜節能大棚、丹麥單拱大棚5种先進溫室、大棚。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著力讓設施農業走向精品化,讓“土地生金”,下大力氣提升設施農業的科技含量。在科學技術等方面支援下,巴彥淖爾設施農業生産正逐步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三、為鄉村振興插上旅遊之翼

步入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幹召廟鎮民主村4組,平坦整潔的小油路旁,一處處極具鄉土氣息的農家庭園錯落有致,房前屋後杏紅李白,一路花香一路景。

果農段生亮老兩口,經營著10多畝果園,種著早酥梨、小雜果等10多個品種。談起村裏的新變化段生亮很感慨:“這兩年村裏發展起了旅遊業,果子特別好賣,遊客採摘,客商直接來地頭購買,前年掙了5萬多元。”

春有百花夏有果,秋有番茄冬有園。如今,民主村依託千畝果園、400畝設施農業園、塞上園林觀光産業園,打起特色旅遊牌。通過舉辦梨花節、採摘節等文化旅遊活動,每年吸引遊客超過30余萬人,將瓜果蔬菜賣到全國各地。

“以前就是靠天吃飯,我家年收入也就是兩三萬元。現在不僅農家樂有收入,採摘、種地都能掙錢,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140多人,一年純收入不低於10萬元。我們主要經營河套燴酸菜、燉羊肉、燉紅公雞等農家特色菜肴,所用食材都是村民自己種養的,絕對綠色。”“農夫之家”農家樂女主人段鳳蓮説。

民主村黨支部書記張三明介紹,民主村立足資源稟賦,依託“天賦河套”品牌,探索“多彩田園”産業發展新路徑,打造“一林二養三瓜菜”産業模式,拓寬了百姓增收渠道,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

希望的田野,孕育著鄉村振興的無限動能。民主村通過發展特色農業産業、鄉村旅遊,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已成為具有河套特色、惠及四方的鄉村旅遊示範基地。村集體經濟年創收50萬元以上,提供就業崗位200多個,輻射帶動周邊5個行政村、500戶以上農戶創收增收,為實現生態美、産業強、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目標提供了河套發展模式和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