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今日(14日)向媒體公佈中國人群環境暴露行為模式研究工作情況,這是我國在該領域首次開展的全國性、大規模研究。
這位負責人説,環境暴露行為模式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人體生理特徵,如身高、體重、呼吸量等;二是人接觸空氣、水等環境介質中污染物的時間、頻率、途徑和方式;三是人居環境中污染源分佈情況;四是人對暴露風險的防範行為。環境污染對健康影響不僅與環境污染物的濃度和毒性相關,還與人的環境暴露行為模式密切相關,了解我國人群環境暴露行為模式特點,對於提高環境健康風險評價準確性,引導社會各界關注、防範環境健康風險具有重要意義。環境保護部定於“十二五”期間組織開展中國人群環境暴露行為模式研究,並於2011-2012年完成了對18歲及以上人群的研究,編制了《中國人群環境暴露行為模式研究報告(成人卷)》和《中國人群暴露參數手冊(成人卷)》。
這位負責人介紹,本次研究發現我國居民環境暴露行為模式有以下特點:一是與國外居民存在較大差異,在環境健康風險評價中應優先使用我國居民暴露參數,避免使用國外居民暴露參數所致偏差。以經水暴露為例,我國居民平均每人每天單位體重的白水飲用量為31毫升、每人每天洗澡時間為7分鐘,美國居民分別為13毫升和17分鐘。在水中污染物濃度相同的情形下,我國居民經口飲水暴露的健康風險是美國的2.4倍,經皮膚暴露水的健康風險是美國的40%。二是地區、城鄉、性別和年齡差異明顯。以城鄉差異為例,我國城市居民平均每天室外活動時間為3小時、每日每公斤體重呼吸量為250升,農村居民分別為4.3小時和260升。在大氣污染物濃度相同的情形下,我國城市居民暴露于大氣污染健康風險是農村居民的70%。三是現代型和傳統型環境健康風險並存,傳統型風險仍佔主導地位。由於規劃和産業佈局原因,我國有1.1億居民住宅周邊1公里範圍內有石化、煉焦、火力發電等重點關注的排污企業,1.4億居民住宅周邊50米範圍內有交通幹道, 應儘快建立高風險地區的環境健康風險監測哨點,開展風險評估、預警工作。受經濟發展水準制約,我國有5.9億居民在室內直接使用固體燃料做飯,4.7億居民在室內直接使用固體燃料取暖,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 應加速實現生活用能清潔化和優質化,加快飲用水安全改造。四是具有環境暴露防護意識並採取防護行為的人數比例偏低。加強環境健康宣傳教育,對於提高公眾對環境健康風險的認識和防護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這位負責人指出,本次研究從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隨機抽取了18歲及以上常住居民91527人,樣本人口性別、年齡結構與2010 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無統計學差異,具有較好的全國代表性。為保證品質,本次研究制定了統一的品質控制方案,建立了國家、省和縣/區三級品質控制網路,對各關鍵環節實施嚴格的品質控制,調查問卷的應答率為95%,問卷有效率為99.6%,對3%調查問捲進行了抽檢復測,復測結果的一致率為99%。
這位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環境保護部將認真總結前期工作經驗,努力做好針對嬰幼兒和兒童的環境暴露行為模式研究,力爭于“十二五”末發佈相關成果。與此同時,環境保護部將繼續加強環境與健康工作,從調查、研究、資訊共用、宣傳教育、能力建設各個方面增強技術儲備,不斷提高環境與健康風險管理能力,以實際行動探索環保新道路,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