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對一年級語文課本古詩“開刀” 教委:換種方式教

小學語文課本的每一次改動,都會引起熱議。前陣子,周傑倫歌曲進入語文出版社的小學語文教材,有人讚嘆時尚,有人非常不滿。近日,上海市的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文古詩“退役”也成了熱點話題。有部分教師就贊同:“做減法”有利於打基礎。但也有部分家長對刪除古詩心存疑慮。為什麼上海要對古詩“開刀”?課本沒有了古詩,是否會減少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詳細]

 
別因“刪除古詩”遮蔽教材減負的善意
刪除幾首古詩,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可怕。不少家長、老師甚至教研員都認為,此次被刪除的8篇古文誦讀並不難,讀來朗朗上口很受學生歡迎,也不會佔用太多課時。但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看,既然淺顯易懂,很受學生歡迎,何不作為課外閱讀的內容,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和學習?小學生學習古詩,對於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培養語感和寫作能力無疑是大有好處的,但未必非得在課堂上在教材中才能學習。...[詳細]
教材減負古詩遭殃? 正方反方激辯:是否曲解本意?
正方,別曲解了“刪除古詩”的本意。反方,古詩不應是教材瘦身的“贅肉”。...[詳細]
教材剔除古詩,有無“開門立法”
古詩詞在上海一年級語文教材的退出,不能相關方面説是“減負”就是“減負”,對教材好壞的評價,應該面向社會。既吸收名家學者的意見,也參考教學者、學生的意見。沒有這些,再大膽的教材改革,也只能是閉門造車者的一次遊戲。...[詳細]
古詩一刀切是語文教育的“偏科”
教育改革是教育發展的必要進程,減負也是一直在提的教育問題。近年來,語文教材改革揮刀頗多,從刪《魯迅》、刪《水滸》、刪《背影》……每次的刪減都引起了社會上的諸多爭論。刪應是有所節制,有所甄選的,此次將8首古詩全部“踢”出課本,讓古詩被迫全面退出了語文教學市場,恐怕有失偏頗。...[詳細]
別激動,被刪古詩的只是小學一年級
上海對一年級語文新課本刪去全部古詩,勢必有其考量。一直以來,為孩子減負的輿論一浪高過一浪。但是怎麼減,也完全沒個標準。減少了,説是隔靴搔癢;減多了,又帶來本能恐慌。如今把一年級的古詩去掉,又惹來國粹和傳統文化會不會失守的杞人憂天,其實這樣的擔心顯得過度敏感。一年級學生少背幾首古詩,天塌不下來。...[詳細]
課本刪古詩,我們到底該爭議什麼
其實教材的修訂,無論是向左行還是向右行,都不可能令所有人滿意。這看起來很奇怪,但也是很正常的一種現象。畢竟,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一樣、所站的立場不同,他們的觀點也會千差萬別。畢竟,這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是拒絕“一言堂”的,那對教材修訂有不同的聲音,便不是教材修訂止步不前的理由。...[詳細]
上海課本刪古詩 專家稱沒必要
新學期即將來臨,在上海有些家長提前拿到了一年級的新課本,但他們發現語文課本輕薄了很多。原來新教材“瘦身”了,課本不僅刪除了舊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詩,7個單元45篇課文也縮減為6個單元40篇課文,識字量和寫字量都有不同程度減少。對此,有家長很高興,有家長卻有疑慮。一直研究語文教育的葉開則表示,刪除古詩沒有必要。...[詳細]
“古詩退出課本”且慢擔憂
上海的中小學新學期還沒開始呢,新教材剛發放到學校,網路、媒體上已吵嚷成一片。有心人發現,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的語文課本裏,原有的8首古詩不見了——這怎麼得了?中國的孩子學知識,都是從“鵝鵝鵝”“白日依山盡”“離離原上草”之類發蒙的呀。沒有三字經,連唐詩宋詞也退出課本,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就這樣被拋棄了?...[詳細]
語文“瘦身”從古詩開始?
在中國,語文課本的變化、高考作文的轉身,往往都能成為社會熱門話題。這大概既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的耕讀傳統,更重要的是,也許我們已潛移默化地達成一種共識:漢語言文字,就像時下的道德議題一樣,早已令人百感糾結。這份糾結,是“聽寫大會”等電視節目紓解不了的,也是漸次回溫的全民閱讀率安撫不了的。就像上海的一年級語文教材,其實離大多數人很遠,但各持己見時,好像它就是居家的柴米油鹽。...[詳細]
刪除古詩不是減負,是瞎折騰
古典詩詞,既是傳統文化的獨特的象徵符號,也是華夏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雖然,“一年級語文新課本刪去全部古詩”,雖然從二年級開始學也是學,但是,早一年學,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事情為什麼一定要做得這麼趕盡殺絕呢?不這麼絕對化就不是改革了?...[詳細]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