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激動,被刪古詩的只是小學一年級
發佈時間: 2014-08-27 13:36:39 | 來源: 蘭州晨報 | | 責任編輯: 君君
上海中小學開學在即,提前拿到課本的家長髮現:相比舊版,今年一年級語文課本變薄了很多,刪除了舊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詩。
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新課本刪去全部古詩,這在教育行業內看起來只是微微的一小步,卻惹來一片質疑之聲。尤其是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成語大學捲起了一陣傳統文化國學風的維度下,以及有意識地減弱英語在教育體系的權重後,刪除古詩似乎就有點開倒車的意思。
啟蒙教育一向為國人看重,更有“七歲看老”一説。而絕大多數的孩子就是在這個年紀,成為了小學一年級新生。但隨後那些“學習做人的奠基期,一生觀念的樹立期……”等五花八門的認知都被丟進孩童時代這個筐裏面。大人們為了讓孩子們抵禦成人世界的拜金主義、文化環境受污染等凶險,也積極地用中國幾千年的先賢文化來進行耳濡目染。古詩,就這樣成了一道靈丹妙藥,且被認為有天然綠色的“環保功能”。
然而古詩真就可以屢試不爽嗎?答案或許是積極的。“小子何莫學夫詩?”孔子的這句話可以用來佐證。然而我們要好好求證的是,一個僅僅是七八歲的適齡兒童,他真的就能從學習詩句中領略到“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滋味嗎?拿《尋隱者不遇》、《登鸛鵲樓》等古詩做個對比。現在的80後大概都還有印象,這兩首膾炙人口的古詩應該是在二年級以後才接觸到的,朗朗上口也頗有意境。試問,“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那種站得高看得遠的哲理,“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言簡義豐,是一年級新生所能咀嚼出來的嗎?
上海對一年級語文新課本刪去全部古詩,勢必有其考量。一直以來,為孩子減負的輿論一浪高過一浪。但是怎麼減,也完全沒個標準。減少了,説是隔靴搔癢;減多了,又帶來本能恐慌。如今把一年級的古詩去掉,又惹來國粹和傳統文化會不會失守的杞人憂天,其實這樣的擔心顯得過度敏感。一年級學生少背幾首古詩,天塌不下來。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