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因“刪除古詩”遮蔽教材減負的善意

發佈時間: 2014-08-27 13:43:24   |  來源: 華西都市報   |   作者:吳龍貴   |  責任編輯: 君君

 

上海中小學開學在即,提前拿到課本的家長髮現:相比舊版,今年一年級語文課本變薄了很多。記者對比新舊一年級語文課本發現,新的一年級語文課本不僅刪除了舊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詩,7個單元45篇課文也縮減為6個單元40篇課文,識字量和寫字量都有不同程度減少。(8月26日《新聞晨報》)

此次教改的核心在於減負。刪除全部8首古詩,固然會引發一些爭議,但不能因此而遮蔽和否認小學生教材減負的價值。

事實上,既然是減負,就必會涉及具體教材內容的選擇。而對這個問題,又向來是眾説紛紜,各有各的理。此前,關於魯迅文章從中小學生語文課本“大撤退”的話題就曾引發全民大討論,有人説魯迅文章晦澀難懂,不適合中小學生閱讀,該刪,有人則説當下中國正缺魯迅精神,魯迅文章不能刪,誰能説服得了誰?

關於此次古詩被刪,其實也是同樣道理。甚至可以説,由於小學教材中的文章本就十分有限,無論刪減哪部分都會遭到不同意見。由此而帶來的一個問題是,雖然大家都認同教材減負,但減什麼都成了“負能量”,永遠也無法形成人人滿意的局面,教改如何進行下去?

刪除幾首古詩,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可怕。不少家長、老師甚至教研員都認為,此次被刪除的8篇古文誦讀並不難,讀來朗朗上口很受學生歡迎,也不會佔用太多課時。但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看,既然淺顯易懂,很受學生歡迎,何不作為課外閱讀的內容,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和學習?小學生學習古詩,對於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培養語感和寫作能力無疑是大有好處的,但未必非得在課堂上在教材中才能學習。

更何況中國的古詩博大精深,可供選擇的空間非常大,適合小學生閱讀的絕不僅僅這8首,如果能夠正確引導他們去接觸,培養他們的興趣,效果或許比課堂教育更理想。批評者的一個邏輯前提是,好像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只限于教材和課堂,一旦刪除古詩,小學生就從此與古詩絕緣了,這是非常狹隘的理解。事實上,許多有意識的家長早早就開始了對孩子這方面的引導。

關於中小學生教材減負,已經喊了很多年,但一直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恐怕就在於擔心輿論爭議太大。但哪一種改革沒有爭議呢?從這個意義上説,我倒是非常欣賞上海的做法,與其無休止地爭論,不如先做點實事。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