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了解到,該院智慧所運動與健康研究中心開發了一種“基於主管疲勞度的運動強度自我把控方法”,不借助任何設備即可實現運動強度的準確控制,對於確保個人運動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已被國際學術期刊《巴西科學院醫學體育年鑒》發表,並成功應用於該中心各示範基地的慢病運動干預。

合理運動是預防和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等多種慢病的有效方法。運動康復醫師根據患者的疾病、健康與運動機能等數據,確定個體化運動處方,其中運動強度是核心要素。過高強度增大運動風險,而過低強度則難以獲得最佳健康效益。通常患者以運動手環、運動手錶等穿戴式設備監測運動心率,實現運動強度控制。然而,普通群眾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往往由於不會或不習慣使用智慧設備,難以實現運動強度的有效把控。因此,面對大眾健身領域急需發展便捷、經濟和靈活性強的運動強度控制方法。

國際上廣泛採用的自我疲勞感知程度可大致確定運動強度,但準確性較低。對此,研究人員開展大樣本人群運動負荷試驗,引入了年齡、性別、靜息心率、體脂率和BMI等指標,採用高斯過程回歸構建了一個精確轉換模型。該模型可有效實現個體運動心率向自我疲勞感知程度的轉換。此外,研究人員將該模型運用於23—65歲的普通人群,受試者按照其目標心率所對應的主觀疲勞度進行鍛鍊,實際心率與目標心率偏差為±1.98%,進一步證實了該方法在大眾健身中的有效性。

這項成果不增加任何經濟負擔、不需要任何外部設備,即可實現運動強度的準確控制,對於落實“發揮體育鍛鍊在慢病防控中的積極作用”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