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的腹瀉、腹痛、體重下降、營養不良……在這些症狀的背後,有可能隱藏著炎症性腸病(英文簡稱IBD)的身影。

我國著名消化內科專家、中山大學炎症性腸病中心名譽主任胡品津教授近日指出,炎症性腸病分為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等,患者多為青壯年,一旦患病,對他們的生活、工作和婚戀帶來嚴重影響。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大內科副主任、中山六院IBD患者公益組織創始人郅敏教授強調,年輕IBD患者在就診和生育方面多有認識誤區,其實只要採取正確的診療決策,仍可恢復正常工作生活,享受天倫之樂。

誤區一

反覆腹痛腹瀉等於IBD

IBD是一種病因未明、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羅恩病(CD)、潰瘍性結腸炎(UC)這兩大類。胡品津教授表示,無論是CD還是UC,診斷沒有金標準,確診需要多學科團隊合作、對臨床症狀和影像檢查進行綜合考慮。

很多人以為“有反覆發作的腹痛、腹瀉症狀等於得了IBD”,其實不然。炎症性腸病的症狀類似腹痛、腹瀉。只有通過腸鏡檢查,看到結腸裏面的情況,才能診斷是不是炎症性腸病。大部分時候還需要病理醫生鑒別病變的細微結構,甚至需要完善小腸的相關檢查才能確診。

誤區二

會遺傳?風險低於高血壓

“得了IBD,並不等於子女也會重蹈覆轍,而且遺傳風險比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的慢性病要低得多。”郅敏指出,若父母其中一方患有CD或者UC,孩子患病風險分別為3%和1.6%;若父母雙方都為IBD患者,則孩子患病風險上升至30%左右。而如果父母一方或雙方為高血壓患者,孩子患高血壓的風險則達到25%和50%以上。

IBD患者中青壯年的比例較高,他們非常關心此病會不會影響生育力。“很多年輕患者擔心病情和藥物影響孩子的健康,因而主動放棄生育。有些人甚至連談戀愛都不敢。”郅敏指出,其實這些想法大可不必。

“如果夫妻雙方處於活動期,受病情的影響,往往容易發生營養不良,此時生育不利於優生優育。”胡品津強調,如果雙方病情處於緩解期,在醫生的指導下可以孕育健康的寶寶,“我們鼓勵年輕患者及早治療,在疾病得到控制和緩解時早點完成育人大計,不要害怕!”

孕育健康寶寶這樣做

記者從中山六院為IBD患者開設的生育門診獲悉,目前有數十位患者已成功升級為“爸媽”。結合他們的成功經驗,郅敏建議,孕育健康寶寶要這樣做:

1.夫妻雙方均為IBD患者,備孕時需重視遺傳風險。

2.建議選擇疾病緩解期進行備孕,至少3個月的無糖皮質激素緩解;

3.應儘早備孕,避免後期手術可能造成生育力下降風險;

4.有生育需求女性,儘量避免服用沙利度胺等藥物,以避免卵巢功能下降風險;

5.孕期需遵從專科醫生的指導,避免使用致畸藥物。(全媒體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簡文楊、戴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