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肩”、長短腳、駝背……這些現象的背後可能隱藏著脊柱側彎的身影。近日,一條“18歲女孩睡姿不對導致脊柱彎曲”的消息上了熱搜。推文稱該患者是因為長期單向固定一個睡姿才導致發病的,這引發了不少家長的擔憂:除了長期睡姿不對,不少孩子喜歡窩在沙發裏,斜扭著身體看電視、刷手機,會不會誘發脊柱側彎?

對此,蘇培強教授指出,在青少年生長髮育過程中出現的“特發性脊柱側彎”,通常受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長期睡姿不佳只是外因,並不是導致發病的“導火索”。

特發性脊柱側彎多在孩子初中階段發生,如今孩子發育相對早,在小學生甚至部分幼兒園大班孩子身上也時有出現。蘇培強提醒,家長在開學前應該給孩子做一次脊柱健康自檢。一旦發現問題,應儘快帶孩子到脊柱外科或骨科進行診斷。

多因素合力“壓彎”孩子的脊柱

正常脊柱從背後看是一條直線,當脊柱向一側彎曲超過10度時,則稱為脊柱側彎、脊柱側凸。

脊柱側彎分為存在椎體畸形的先天脊柱側彎和沒有椎體畸形的後天脊柱側彎兩類。在後者中,最為常見的是“特發性脊柱側彎”,多發于10歲至14歲青少年,約佔脊柱側彎總發病率的90%以上。脊柱側彎的發病率在女孩中是男孩的2.5倍,多在女孩的月經初潮前後發病,病情進展速度也是男孩子的10倍。

“女性通常到16歲時,骨骼已基本定型,不會突然發生脊柱側彎。”對於最近上熱搜的案例,蘇培強認為女患者雖然18歲才就診,但綜合各方資訊分析,她應該屬於發育過程中出現的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很可能在進入青春期(10歲到14歲)就已發病,但拖到18歲時才發現。也是因為出現脊柱側彎,她才喜歡朝向一邊睡。

蘇培強表示,特發性脊柱側彎是身體生長過程中脊柱的神經、肌肉、骨骼三者不協調發育引起的脊柱彎曲,可能有幾種因素共同影響:

1.遺傳因素。蘇培強在門診中追溯脊柱側彎患兒的家族史發現,接近10%的患兒父母也有輕度脊柱側彎。

2.有些人的神經與肌肉發育不協調,影響肌肉控制脊柱的穩定能力,引起脊柱側彎。

3.褪黑素和雌激素分泌紊亂,導致脊柱側彎進展加速、程度加重。臨床發現,脊柱側彎的病人中約70%~80%是女孩,絕大多數是在月經初潮前後發病。

4.骨骼內部發育不平衡。

有家長擔心“長期保持單一姿勢會誘發脊柱側彎”,對此,蘇培強表示,窩在沙發裏、趴在床上刷手機等,通常不會誘發脊柱側凸,但會引發肌肉酸痛、頸椎和腰椎疼痛。單側揹書包、長期扭著身子寫字等,不是誘發脊柱側彎的確切原因,但會加重脊柱側彎,因此還是要避免。

早發現、早科學干預

脊柱側彎未必要“挨刀”

蘇培強表示,矯正輕度脊柱側彎,以姿勢鍛鍊為主,可以做對稱性的鍛鍊,比如引體向上和俯臥撐。對於中度側彎,需要佩戴支具矯正,佩戴支具不能“一勞永逸”。孩子處於生長髮育期,佩戴支具以後,要根據自身發育情況和佩戴時間,定期到醫院對支具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國外學者多主張,側彎幅度達到40~60度的重度脊柱側彎,需要做手術將孩子“扶正”。

脊柱側彎手術因創傷大、風險高,以往被稱為“皇冠手術”。蘇培強曾創新地採用“圍手術期頭環重力牽引無創呼吸機正壓通氣脊柱側彎矯形術”,成功為脊柱彎成“7”字形的患兒“扶正”腰桿。他強調,如果早干預、早治療,早發現的輕症脊柱側彎患者並不需要“動刀”,採用形體訓練、支具治療、適宜康復等保守治療方式更為妥當。

蘇培強表示,預防、改善脊柱側彎,要從運動上著手。他建議,青少年每天至少進行一個小時的戶外運動。

出現輕度側彎的孩子應該多進行有對稱性的活動,包括吊單槓、俯臥撐、擴胸運動等。游泳是不錯的選擇,尤其是蛙泳,有助於擴展胸廓。平時,孩子也可以做飛燕式平衡動作,利用平衡球做後仰伸展運動。

需要提醒的是,對於已有側彎的患者,屬於單側運動的羽毛球、籃球,不宜長期練習或進行專業化訓練,否則有可能加重側彎。

此外,家長要注意,隨著孩子長高,要為其挑選合適的桌椅,並提醒孩子保持正確的坐姿。

特別提醒

孩子有長短腳、高低肩

要警惕是否脊柱側彎

有不少患兒是在洗澡時被家長髮現有脊柱異常的。蘇培強特別提醒,對進入青春期、已經習慣獨自洗澡的孩子,家長要多留神。除了在孩子洗澡時觀察外,家長也可在孩子穿貼身衣服、彎腰蹲下、日常行走時細心觀察其是否有長短腳、高低肩、走路拖腳等異常。如果發現異常,應儘早到脊柱外科就醫。

已經被診斷為脊柱側彎的孩子,如有戴支架的指徵,需要在青春發育期內長期堅持佩戴支架,並進行合適的矯正性訓練,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定期到脊柱專科進行復診。如果病情確實加重並有手術指徵,則需要當機立斷進行手術,因為拖到後期只會加重,手術帶來的創傷更大。(任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