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7月1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歷時8年,該校生命科學與醫學部魏海明、田志剛教授課題組與中國科大附一院血液科孫自敏教授團隊合作,揭示了臍血移植後植入前綜合徵(PES)的病理機制,還為重度PES患者提供了一種治療策略,對進一步提高非血緣臍帶血移植的療效和推動其廣泛應用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相關研究進展7月6日線上發表于《自然·通訊》上。

非血緣臍帶血移植是治愈血液系統惡性腫瘤、造血衰竭性疾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一些遺傳代謝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且移植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發生率低、程度輕,患者生存品質高。臍血移植後早期,70%—80%受者會發生PES,臨床表現為高熱、皮疹和腹瀉等炎症狀態,重症PES會增加患者移植相關死亡率,但其發生機制尚不清楚。

研究者通過分析非血緣臍血移植後受者外周血,發現PES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顯著增加,這些臍血來源的單核細胞具有炎症性特徵,産生粒細胞/單核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6(IL-6)等促炎性細胞因子,同時臍血來源的單核細胞也高表達GM-CSF受體,經GM-CSF刺激産生更高水準的IL-6。臍血移植後,單核細胞在受者體內迅速擴增,血清中GM-CSF和IL-6水準均升高,導致PES的發生。在機制研究的基礎上,該臨床團隊開展了托珠單抗(特異性阻斷IL-6受體單克隆抗體)治療重症PES患者的單臂開放性臨床試驗,臨床研究發現,使用托珠單抗進行干預治療,可以明顯控制重症PES患者的臨床症狀,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該研究的部分成果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提出並實施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免疫治療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托珠單抗免疫治療方案目前已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緊急批准用於新冠重症患者治療,並納入英國國家衛生服務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