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博物館社會職能的不斷凸顯和人們對博物館熱情的不斷高漲,“博物館裏過節”的社會氛圍越來越濃。今年“六一”兒童節前夕,各地博物館針對少年兒童舉辦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為營造歡樂的節日氛圍提供更多選擇。

注重紅色基因傳承:

在回望中面向未來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為紀念中國抗日兒童團的成立和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先烈,一些博物館選擇在兒童節這一天舉辦相關活動,讓當今兒童銘記歷史、迎接新生活。

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引導少年兒童學習革命文化、加強革命傳統教育、發揮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迎接“六一”兒童節,寧夏博物館5月29日舉辦“黨的故事我來講”——紅領巾講解員風采展示比賽。“比賽以‘黨的故事我來講’為主題,切實發揮博物館在愛國主義教育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動青少年成為革命故事的講述者、革命精神的傳承者和紅色文化的傳播者。”寧夏博物館工作人員王茜説,來自銀川市各中小學的22組選手參加了比賽,為觀眾講述了生動有趣的故事,讓現場觀眾對黨的故事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也讓觀眾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六一”兒童節前夕,江西景德鎮禦窯博物院聯合景德鎮第十二小學拍攝了“紅色經典誦讀”視頻,學生們在景德鎮禦窯廠、第十二小學、三寶、蓮花塘等地接力誦讀了《毛澤東詩詞》等經典讀本,讓少年兒童在經典中感悟歷史。“選取禦窯廠等地拍攝這個視頻是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歷史的滄桑巨變,展示新時代景德鎮的人文風貌,獻禮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第十二小學副校長葉淩説。

關愛留守兒童:

在探索中開闊視野

留守兒童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近年來,為給留守兒童營造歡樂、有趣的“六一”兒童節氛圍,各地博物館紛紛開展面向留守兒童的活動,為他們提供收穫知識、開拓視野的平臺。

5月29日,一群特殊的客人來到江西省博物館,他們是南昌新建區溪頭小學和大塘中心小學的40多名留守兒童。為了讓孩子們度過一個愉快、特別的“六一”兒童節,江西省博物館聯合南昌小蜜蜂志工協會舉辦了“走進博物館,領略中國古代文化”主題活動,帶領孩子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活動上,孩子們在問答與遊戲穿插的課堂上深刻體會到了江西陶瓷發展輝煌歷史和陶瓷文化的源遠流長;在社教老師及志願者的幫助下動手體驗陶瓷彩繪,通過特殊的瓷畫顏料將對歷史的感悟、對未來的展望、對生活的體會畫在瓷坯上。體驗活動結束後,博物館給孩子們準備了記錄真情的明信片。他們紛紛將心裏話寫在明信片上,寄往遠在他鄉工作的父母。

5月26日,由甘肅蘭州舉辦的“我的奇幻藍天夢”——第四季“六一”公益主題活動在甘肅省博物館舉辦,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仁和學校的23名留守兒童開啟了一場古生物奇妙之旅。

活動中,講解員帶領孩子們參觀了甘肅古生物化石展廳,讓孩子們對地球與生命的進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展廳裏數米高的恐龍復原骨架組合和各種古生物化石、模型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們的想像力與好奇心。參觀結束之後,甘肅省博物館為孩子們準備了模型拼接活動。“看著小小的零件拼接成型,孩子們玩得十分開心。這次參觀體驗之旅不僅開闊了孩子們的視野、增長了知識,還大大滿足了他們探索古生物世界的好奇心。”甘肅省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説。

提供體驗平臺:

在創想中感悟收穫的喜悅

為豐富孩子們的文化生活,6月1日,首都博物館面向公眾舉辦兒童節系列活動,參與活動的孩子可以將喜歡的圖畫繪製在DIY手工作品中、與首伯牛IP形象現場互動等。

在創意手繪DIY活動中,首都博物館的老師指導孩子們在館裏準備的黃麻包上繪製出任意圖案,感受體驗製作帶來的樂趣和收穫作品的喜悅。

在“執子之‘首’,娛子畫牛”活動中,老師為孩子們講授了中國手工紙的歷史沿革、種類特點、造紙術的對外傳播以及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並帶領孩子們通過手工展示區感受不同種類紙張的質感。同時,由首伯牛IP形象的設計者指導小朋友繪製首伯牛扇子。繪製結束後,孩子們拿著各自的作品同首伯牛IP形象現場互動。

福建泉州素有“戲窩子”之稱,梨園戲、高甲戲、木偶戲、打城戲等都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為讓更多孩子感受閩南戲曲魅力,5月30日,泉州市博物館組織當地西隅中心小學和昇文小學的孩子們參與“尋覓泉博裏的‘生旦淨末丑’”——粘貼臉譜體驗活動,讓臉譜文化走進孩子們的生活中。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孩子們井然有序地參觀了‘閩南音樂戲曲陳列’,認識了閩南音樂戲曲的種類和特色,學習了臉譜的起源、顏色、圖案等。參觀過程中,孩子們認真聽講、興趣濃厚,不時提出各種問題,現場進行探討交流。”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黃明珍介紹,看完陳列,孩子們還體驗了臉譜粘貼製作過程。通過體驗活動,孩子們不僅理解了臉譜中五顏六色代表的性格特徵,同時也體會到了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此次社教活動向孩子們展示了非遺的文化內涵和臉譜的別樣藝術魅力,拉近了孩子們與傳統文化的距離,提高了藝術修養。”黃明珍説。

5月30日,海南省民族博物館組織開展“歡度‘六一’兒童節——黎族動物大聚會”親子手繪立體動物模型活動,以藝術互動體驗的形式為“六一”兒童節增添歡樂。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與活動的親子家庭更深入地了解了與動物相關的館藏文物,理解了黎族動物圖騰的種類和寓意。孩子們通過手繪黎族動物模型感悟民族文化、感受文物中蘊含的歷史意義。

普及文博知識:

在遊戲中挖掘文物裏的秘密

盉、簋、甗、罍、鬲、匜、彝、甗、觚、觶……這些在生活中難得一見的字卻是博物館裏的“常住戶”。6月1日,山西青銅博物館面向7歲至12歲的孩子舉辦了一場“藏在博物館裏的生僻字”手冊集印章活動,幫助孩子們認神奇漢字、“花式”賞大美青銅器。

據介紹,為保障活動品質,山西青銅博物館設置了活動報名參與人數,而在活動舉辦前4天,記者掃描活動報名二維碼發現,活動報名人數已經達到上限。一位已經報上名的家長留言:“‘六一’兒童節帶孩子參加這種活動非常有意義,不但能學習到很多冷知識,還能對山西特色青銅器有更全面的了解,是拓展孩子知識面的好機會。”

6月1日,上海博物館舉辦了一系列面向5歲至10歲兒童的活動。

在上海博物館的青銅館內,有一尊深受小朋友喜愛的牛形犧尊。除了憨態可掬的造型,它的用途還大有講究,為我國農耕歷史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質資料,是凝結著中國古人智慧的藝術瑰寶。在“牛年手工:犧尊將將”活動中,孩子們以牛形犧尊為設計靈感,製作創意手工作品,在製作過程中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體悟傳統之美。

在博物館展廳裏,隱藏著形形色色的神奇動物和奇妙色彩。比如,青銅器上“躲”著許多小動物,它們藏在哪?因何被塑造成這種形狀?又如,陶瓷器中的流行色跟著歷史變遷在改變,不同時期流行哪些顏色?這些顏色在當時為什麼受歡迎?在“兒童導覽探索活動:博物館裏的形形色色”活動中,上海博物館為每一位參加活動的小朋友配發手冊,帶領他們在展廳中仔細觀察,找出這些“形形色色”並將它們背後的故事解讀出來,讓孩子們對“高冷”文物有了更親切的感受和更深入的了解。

5月29日至6月1日,浙江寧波奉化博物館的兒童節系列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6月1日,奉化博物館舉辦了“館長説文物”活動,奉化博物館館長王瑋通講述了奉化革命烈士卓愷澤配槍背後的故事:1927年12月,卓愷澤接到團中央通知,要他帶家眷作掩護去上海工作。他帶著妻子、兒子離開了家鄉。到了上海,他設法弄到了12支手槍和12支木殼槍,每支槍各配100發子彈,用木箱包裝後秘密托一隻經商帆船帶到奉化區松岙鎮。後來,他又得到幾支手槍,派鄔景和史東標送到家鄉,為奉化暴動創造了條件。

“文物背後的故事就是歷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路走來的見證,應該通過多渠道、多平臺被人所知。‘六一’兒童節是激發孩子們探索熱情的好時機,博物館應該抓住這樣的機會舉辦形式活潑的活動,引導孩子們走進博物館、走近文物,了解更多歷史故事。”奉化博物館館長王瑋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