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是一名鄉村教師,聽延安的故事還是在爺爺的課堂上。清楚的記得,爺爺説過:延安是一座英雄輩出的古城,中國共産黨人為了人民解放、民族獨立,在這裡開始了艱難困苦的探索,不僅開啟了中華民族新的歷史紀元,還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延安精神。

第一次去延安,是在上高中的時候。我踏上這片紅色的土地,心中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走過了棗園、楊家嶺,仰望了寶塔山,凝視了書記雕像。每過一處,每看一景,都無不感受到這方水土的神聖。重溫了誓詞,增強了對延安精神切身感受。延安精神是凝聚著整風精神、南泥灣精神、張思德精神、抗大精神等精神于一體的偉大革命精神。延安精神把共産黨人和革命者融入到廣大人民群眾之中,承民族傳統之要義、應歷史發展之訴求、聚先進文化之精髓,濃縮為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使中國共産黨獲得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援,這是中國共産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最大政治優勢。

延安精神讓我懂得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中國共産黨是靠奮鬥起家的,中國共産黨和人民的事業是靠艱苦奮鬥不斷發展壯大的。回顧黨史,面對交通閉塞、經濟落後和國民黨的封鎖,毛澤東同志號召開展大生産運動,根據地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大生産運動。艱難困苦的環境不僅沒有打倒根據地軍民,反而鑄就了延安軍民的錚錚鐵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也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雖然現在的物質生活已經變得十分寬裕,但是我不時的提醒自己,要在思想深處時刻充滿危機意識,走出“舒適區”,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找準自己的定位、發揮自己的所長、完善自己的不足,讓自己快速成長。

延安精神讓我懂得了默默無聞、勇挑重擔。中國共産黨和共産黨人背負著民族解放的重擔,艱難前行。他們身上透出了一種無畏、一種堅韌、一種氣概;沒有恐懼、沒有厭倦、沒有回頭,他們擁有堅定的信仰,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向希望、走向成功。的確,面對壓力,我們不應該選擇逃避,應該迎難而上、勇挑重擔。挑起重擔要求我們要具有矢志不渝的政治擔當、攻堅克難的改革擔當、無私奉獻的為民擔當、恪盡職守的職責擔當。把自己融入到黨和民族的偉大事業中,生命才會豐盈鮮活而有意義。

延安精神讓我懂得了勤儉節約、艱苦樸素。在延安,條件簡陋、生活清貧。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住的是普通的窯洞,用的是部隊配發的木桌、木床。正是在如此環境下,毛澤東寫出了《論持久戰》等大量指導中國革命的光輝著作。這是一種身處逆境而不墮青雲之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是一種身居陋室而心懷天下的愛國主義博大情操。勤儉節約、艱苦樸素對於身處現代社會的我來説,依然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成由勤儉破由奢”,這讓我懂得了要真正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不講排場、不比闊氣,保持昂揚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不畏艱難,不懈奮鬥。

延安精神是革命先輩留給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養分和動力源泉。延安精神不會因為時間久遠而失去光彩,相反會使我感受到靈魂上的震撼和思想上的啟迪,讓我信念堅定、愈挫彌堅,引領我生活的航程,激勵我前行。

(作者:武警北京總隊執勤第十支隊十四中隊何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