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這一重要論斷豐富和深化了對科技創新規律的認識,將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性提上了歷史的新高度,為我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供了科學指導。

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興則國家興。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關於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作用,我們黨一貫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黨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産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相較以往的表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特別強調科技“自立自強”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支撐作用,這是在國際形勢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大背景下的重大戰略抉擇。

為什麼突出強調科技“自立自強”?從內因看,這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需要。科學技術現代化,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而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化緣要不來,花錢買不來,市場換不來,必須立足自主創新、自立自強。從外因看,這是防範外部風險的需要。一些“卡脖子”的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國最大的隱患。不掌握核心技術,就好比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只有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科技創新必須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離開了實踐和社會的需求,謀劃科技的發展,也就失去了目標和意義。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這“四個面向”,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實踐告訴我們,核心技術關鍵要靠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搞不好,應用技術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搞好基礎研究,離不開教育。為此,教育部推出“強基計劃”,旨在完善高校專業設置,加強基礎學科教育和人才培養。今年全國36所重點高校推出約6100個強基計劃錄取名額,全國報名人數突破130萬,佔今年高考總人數的十分之一。這有助於把我國基礎研究體系逐步壯大起來,努力培育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

人才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建設科技強國,沒有一支優秀的人才隊伍,沒有人才創造力迸發、活力涌流,是難以成功的。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長有其規律,要建立健全科學評價體系、激勵機制,不斷改善人才發展環境、激發人才創造活力,大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水準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準創新團隊。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三五”期間,我國研發投入大幅增加,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第29位升至第14位,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創新能力還不適應高品質發展要求。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暢通從科技強到産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完善和發展國家創新體系,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

走好科技自立自強之路,還要正確處理開放和自主的關係。“科技自立自強”一經發佈,社會上有一種觀點就提出,這是要關起門來,另起爐灶,徹底擺脫對外國技術的依賴。自立自強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單打獨鬥,不是排斥學習先進,不是把自己封閉於世界之外。越是面臨封鎖打壓,越不能搞自我封閉、自我隔絕,而是要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用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我們要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國際國內兩種科技資源,使我國成為全球科技開放合作的廣闊舞臺。

樹高葉茂,繫於根深。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走好科技自立自強之路,是一種使命,也是一種責任。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強烈的責任感,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推動科技自立自強,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作出更大的貢獻。(作者:孫明增,係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市委黨校基地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