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1月,許多景區已開始執行淡季門票價格,機票、酒店、跟團遊等的價格也比之前有了較大幅度的下降。凡此種種,皆因進入冬季,出遊人數明顯減少。旅遊業將如何攬客,讓“淡季不淡”呢?

文化味

10月20日11時51分,D202次緩緩停靠南寧東站,這是今年廣西迎來的第53趟跨省旅遊專列,來自廣東廣州的遊客前往靖西通靈峽谷、崇左德天大瀑布等景區,展開了為期3天的旅行。跨省遊恢復之後,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與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開展“百趟專列進廣西”文旅合作,設計了“樂遊兩廣”“粵桂旅遊扶貧”“環西部火車遊”等不同主題的旅遊專列,搭乘旅客遊廣西,此舉對廣西旅遊的快速回暖起到了積極作用。

區域合作、城市間客源互送也成為各地廣攬客源、拓展市場的利器。例如,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與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聯合向兩地市民推出10條文化旅遊線路;長沙也與廣州加強文旅交流合作,互送客源、互為旅遊目的地,與此同時,長沙還推出了“韻味長沙”5條精品旅遊線路,包括湘楚名城文化遊(書香味)、山水洲城風光遊(清新味)、星城百味美食遊(煙火味)、古鎮老街風情遊(老街味)和網紅打卡個性遊(新潮味),豐富其文旅品牌內涵。

文化味兒對發展、提升旅遊業的重要性已得到市場檢驗。位於重慶北碚區一處半山坡上的小院“雅舍”,曾是抗戰期間散文家梁實秋的寓所,因其在此創作《雅舍小品》而聞名。通過升級改造,這個名人紀念館成為一個集遊覽、休閒、文創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建築,曾經的冷門景點,吸引眾多市民、遊客前來探訪。

在傳統旅遊目的地麗江,文化正在回歸古城。感受“世界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東巴文的神秘魅力、欣賞納西古樂、“看100歲的老人,用200年的樂器,演奏700年的樂曲”、體驗納西馬幫文化等,已成為麗江古城的文化招牌,吸引了更多新遊客,留住“回頭客”。

科技范

向工作人員出示預約資訊及健康碼之後,“刷臉”過閘機,全程用時不到10秒。目前,在大多數景區,這樣的無接觸式入園正成為常態。智慧停車、人工智慧導覽、“雲遊”……科技正讓旅遊變得越來越便利化、智慧化。

在許多地方,帶上一部手機即可安心遊。例如,在“一部手機遊雲南”APP上,遊客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遊前、遊中、遊後的全方位旅遊方案,還可以在上面“雲看象”,觀看到野象出沒。

北京首鋼老廠區如今已成為一個工業旅遊點。山水樓閣、廠房倉庫、劇院賽場等在園區和諧共處。除了別具一格的景觀,“科技范兒”也是它吸引眼球的重要特徵。無人超市、園區穿梭的自動駕駛車、借助AR等技術的《重返·萬園之園》數字圓明園感映交互展等,科技讓這個百年廠區重新煥發新的魅力,不僅吸引老人們前來懷舊,更吸引了眾多年輕遊客。

在鄉村旅遊領域,科技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河南孟津縣的草莓種植基地裏,採用網內種植、蜜蜂授粉和生物防控等先進技術,結出的草莓“科技范”十足,吸引大批採摘客,既拉動當地旅遊業,又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生活化

與過去將大量時間耗費在路途奔波中不同,如今,許多人選擇在本地城中度假或城郊休閒,花費在路途和景區間的時間大大減少。

今年國慶假期,北京市民陳昭和女士帶孩子在順義訂了兩天溫泉酒店,“不用長途奔波,也不用擠在景區,感覺很愜意。”陳昭和説,酒店內的遊樂、休閒項目比較豐富,基本可以滿足一家人的度假需求。

本地人遊本地越來越多,並成為旅遊復蘇的新亮點。日前,上海遴選並推薦分佈在16個區的124處公共空間,包括書院、書店、美術館、博物館、濕地公園、體育公園、文化弄堂、濱江驛站等,推出展現區域特色的文化旅遊活動及公共服務,讓市民和遊客能體驗“微旅遊、慢生活”。許多參加“本地人遊本地”微旅行項目的正是居住在旅遊點附近的居民,“通過參加城市旅遊休閒活動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居住的街區的歷史文化”是他們的目的和期待,而這也是這一旅遊項目的初衷:鼓勵市民遊客發現城市生活的美好。

“不妨把旅遊與本地居民休閒生活相結合,打造‘主客共用’的全域旅遊目的地。”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指出,應該鼓勵發展此類高頻旅遊産品,推出更多文旅融合的線路。對於當前各地著力發展的夜間經濟,戴斌認為:“一個傳承創新、包容共用,不著痕跡地嵌入日常生活的文化空間,才是夜間經濟的應有底色。”

在四川省邛崍市孔明街道郭山村,通過綠道的連結,將茶、獼猴桃、花椒等農業産業化項目和現代鄉村旅遊有機融合。當地還以“一村一品”模式,建設集種植、觀光、體驗、消費為一體的農家園,並打造出多元體驗的社區場景,“讓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都能找到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