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被普遍認為達到了中國傳統美學的巔峰。電視劇《清平樂》中精彩的服道化,讓許多人讚嘆于當時人們生活中處處可見的美感。

想近距離品味那種濃濃的宋代文藝風也不難:7月22日,由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和蘇州絲綢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前程似錦——蘇州宋錦文化展》開幕,宋錦,這種傳承了宋代織造技術和審美趣味的古老非遺工藝,來廣州了。

珍貴宋錦首次亮相廣州

織物類文物,特別是經歷了漫長時間洗禮的那些,非常嬌弱,一般來説,能不動就不動。但《前程似錦——蘇州宋錦文化展》的主辦方,還是精心選擇了60件宋錦精品,從遙遠的江南大地運到嶺南,本次展覽不僅展出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錢小萍等諸位大師創作的宋錦精品,還有各種現代創新的工藝品。紅地雙獅戲球蘷龍紋八達暈錦(清)、複合幾何形填花紋宋錦(民國)、藍地纏枝蕃蓮紋宋錦(民國)等珍貴文物更是首次亮相廣州。

“宋錦”這個稱謂,約始見於明代

《説文》:“錦,襄邑織文。從帛,金聲。”徐鍇《係傳》“邑”作“色”。也就是説,錦本義指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

作為古代中國高級絲織品中的著名品種,宋錦主要産區在蘇州,由於繼承了宋代織錦的藝術特色,故名為宋錦。蘇州宋錦的生産在元代形成規模,到明清兩代,隨著江南地區絲織業的空前發展,蘇州織造府的宋錦名揚全國。

宋錦屬於緯錦,有學者認為,緯錦盛起于唐代,因此宋錦承唐錦而來。唐代蜀錦大發展,藝術風格得以完善,大受時人歡迎,全國稱冠。隨著社會經濟地理結構的變化,部分織錦生産也轉移到中原地區。宋代建立後,承襲隋唐織錦技術與風格,結合時代特色加以優化,在藝術性方面又進一步,也就有了今天所謂“宋錦”的基礎技術和美學框架。  有學者指出,宋代,織錦仍由成都轉運司錦院(北宋)和茶馬司錦院(南宋)共同生産。宋朝滅亡後,成都的官辦錦院逐漸衰落,江南絲織業開始成熟,到元代,江南織錦已取代四川蜀錦。宋代織錦正是蜀錦向江南織錦過渡的時期,經對蜀錦創新後形成的輕薄、高雅的織錦品種。

宋代逐漸成形的、在蜀錦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蘇州織錦新品種,非常細薄,在初期專供裝裱書畫之用,品種非常繁多,可考者不下40種。宋代織錦被拿來做衣服也很常見,所謂“錦衣華服”是也。但那個時候其實並無“宋錦”的説法,“宋錦”這個稱謂,大約始見於明代。

展出織造工具,呈現工藝之複雜

據説,宋錦真正被人們發掘其價值是在清初康熙年間,有人從泰興季氏處購得宋裱《淳化閣帖》十帙,揭取其上宋裱織錦二十二種,在蘇州機房模取花樣,並加以工藝組織改進後大量生産,而使倣宋式錦名噪一時。

據南京資訊工程大學陳越、吳又進,蘇州絲綢博物館王晨等幾位研究者的看法,“最早有明確時間記載的史料見於海瑞的《督撫條約》中。”條約中記載,“若刻絲補宋錦等絹,凡屬侈靡。”此處將宋錦與刻絲、絹等紡織品並列而談,而且可以看出它屬於比較高檔的絲織品。明代小説《二刻拍案驚奇》中有寫道:“住持走去房中,廂內捧出經來,外邊是宋錦包袱包著,揭開裏頭看時,卻是冊頁一般裝的,多年不經裱褙,糨氣已無,周圍鑲紙,多泛浮了。”可見當時宋錦也是保存一些貴重物品的首選之物。

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宋錦其實就是明清時期蘇州地區倣宋代織錦技術而成的一類織錦。可以推測,它與真正的宋代織錦有一定的區別。

宋錦根據工藝的精細、用料優劣、織物厚薄及使用性能的不同,可分為三大類:大錦(重錦)、合錦(細錦)和小錦(匣錦)。大錦最珍貴,花紋層次豐富,色調多變,織紋風格自然、生動、絢麗,多用於宮廷屏風、鋪墊、陳列品的裝飾;合錦與大錦結構相似,但變化更豐富,厚薄適中,應用廣泛;小錦圖案相對簡單,用色素雅,專用於裝裱書畫囊匣之用。

此次展覽中,除了織物,還展出了部分宋錦織造工具,讓人近距離感受宋錦的工藝複雜度。主辦方的專家介紹,宋錦的生産從紗線準備到織成産品前後要經過20多道工序,其結構巧妙、工藝精湛,即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都很難企及。

宋錦是宋代發展起來的以經線和彩緯同時顯花的具有宋代藝術風格的織錦,與四川蜀錦、南京雲錦並稱為中國“三大名錦”。

宋錦紋樣典雅精緻,色澤華麗柔美,被賦予“錦繡之冠”美譽,常用於書畫裝裱、鋪墊陳設、服飾幔帳等,最具文人雅士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