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推動高品質發展超越,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在科技創新體系中,高校一直以來都扮演重要角色。這裡不僅活躍著眾多創新人才,在開展多學科交叉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顛覆性技術創新方面也具備優勢。

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産學研深度融合,勇於攀登科技高峰,是時代賦予科技工作者的重任,也是高校科技創新的明確方向。

應該看到,我國科技創新正逐漸從以高校科研院所為主導的“先科研,後産業化”模式,轉向以企業為主導的全産業鏈技術創新模式。今年省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産業化+科技金融”全過程創新生態鏈。這意味著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新型研發機構需要通力合作,優勢互補,互相激發出創新潛能。

儘管如此,成果轉化難、論文至上、缺乏容錯機制、薪酬待遇低等桎梏仍在束縛高校科技創新成果的涌現,改革勢在必行。

自2015年8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出臺後,高等教育領域開始密集出臺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政策文件。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促進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計劃》。2017年,我省教育廳出臺《福建教育系統服務我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支援機制、激勵機制和專業化服務體系,放管結合,加快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

 

2019年10月,針對高校和省屬科研院所反映的政策不好用、用不好等問題,省科技廳、教育廳、財政廳和人社廳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促進高校和省屬科研院所創新發展政策貫徹落實的七條措施》,針對調研中發現的一系列制約性、核心問題,直擊轉化痛點,對諸多細節作出規定,大力支援高校、省屬科研院所試點開展科技成果權屬改革。

當前,我省高等教育領域正積極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有關規定,在科研經費管理、科研儀器設備採購、人才引進和管理、科研工作量計算考核、科研業績獎勵等方面出臺大量實施細則和管理辦法,為激發高校科研人員科技創新活力營造良好制度環境。

另一方面,從高校實踐上看,近年來,我省高校在加強科研攻關的基礎上,逐步構建從科學研究到實驗開發再到應用推廣的創新鏈,努力將攻關成果轉化為生産力。如我省高校正大膽創新、主動作為,推進産教融合,掛牌成立了諸多産業學院,開展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行合作,高校正在努力探索實踐中,精準謀劃産教融合的建設模式和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