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野生植物資源豐富,每年春夏,菌類進入生長旺盛期,有人自以為憑經驗食用野蘑菇、野果不會中毒,卻不料稍不注意就進了醫院……海南日報記者近日走訪各大醫院急診科發現,食用野生蘑菇、野果子引起食物中毒時有發生。

專家提醒,毒蘑菇、毒果子的毒性成分複雜,且沒有特效治療方法。預防中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勿採、勿食野生蘑菇和野果子。

誤食毒蘑菇

可致肝衰竭

省人民醫院急診科每年春夏幾乎都會接診食用毒蘑菇、野果子中毒的病例。

“別小看這幾口誤食,一些毒蘑菇毒性很強,會造成肝、腎衰竭,一些毒蘑菇誤食後致死率可達到80%!”省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歐陽艷紅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毒蘑菇所含毒素較複雜,因地區、季節、品種和生長條件的不同而各異。毒蘑菇中毒潛伏期一般為2-24小時,有的僅為10分鐘。誤食毒蘑菇,肝損害型中毒最為凶險,表現為噁心、嘔吐、肝區疼痛等症狀,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精神症狀。目前對有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且中毒症狀嚴重,發病急,死亡率高。

省人民醫院急診科曾經收治到一些家庭成員採食毒蘑菇集體中毒的病例,食用後半小時一家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病情嚴重的患者出現呼吸衰竭住進ICU。“也接收過吃毒蘑菇後,導致肝衰竭,需要進行肝移植的病例。”歐陽艷紅説,學生採食路邊麻風果導致中毒威脅生命的例子也有。“我們科室是省內唯一的急性中毒諮詢中心,每年接到這樣的病例都非常揪心。”歐陽艷紅表示。

無特效療法

須立即催吐

“對於誤食毒蘑菇和毒果子,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而且由於很多人食用後,沒有保留樣本,也無法描述清楚,這給醫生治療帶來很大困難。”歐陽艷紅説。

歐陽艷紅提醒,食用野生蘑菇、野果子後一旦發現有任何嘔吐、腹瀉、極度口渴、盜汗、痙攣、暈眩、體溫下降等中毒現象,應儘早採用催吐、導瀉、灌腸等方法迅速排出毒素。同時,催吐後應儘快到醫院接受治療,就診時最好攜帶剩餘蘑菇、果子樣品,以備進一步明確診斷。

同時,要警惕中毒“假愈期”。部分病人經治療後,急性胃腸炎症狀逐步緩解甚至消失,給人以病癒的感覺,其實此時毒素正通過血液進入肝臟等內臟器官,侵害實質臟器,會在1-2天后病情迅速惡化,累及肝、腎、心、腦等臟器,以肝臟損害最為嚴重。所以,在中毒初期症狀緩解時,仍應留在醫院積極接受治療,觀察一段時間,確保病情穩定好轉再出院。

勿信民間方法

切記勿採勿食

省疾控中心熱帶病與慢性病預防控制所所長楊斌表示,民間流傳辨別毒蘑菇方法,如看顏色和形狀、看生長環境、用銀器辨毒、看分泌物、看有無生蛆生蟲等無一可靠。

一些野生的毒蘑菇與食用菇類外形相似,鑒別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並借助一定的儀器設備,僅靠肉眼和根據形態、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徵難以辨別,極易誤食而引起中毒。在野外,無毒蘑菇往往與有毒蘑菇混生,無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絲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無毒蘑菇種類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無毒蘑菇,仍會有中毒危險。

預防毒蘑菇和野果子中毒的根本辦法就是避免採摘、採購和食用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和野果子。蘑菇種植也要在具有專業技術的農藝師指導下進行,按照規範進行種植、採摘、銷售。市場監管機構加強監管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