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寫作是一個光榮的事業,正如世界童話大師安徒生在他的名作《光榮的荊棘路》中所説:“光榮的荊棘路看起來像環繞著地球的一條燦爛的光帶。只有幸運的人才被送到這條帶上行走。”兒童文學作家就是這樣一批幸運的人,兒童文學事業就是這樣一條燦爛的光帶。從1949年到2019年,新中國兒童文學已經走過了70年不平凡的道路,這是一條光榮的荊棘路。為新中國70年兒童文學做出獨特而卓越貢獻的作家,都是應當登上光榮榜的了不起的人物。70年兒童文學是中國兒童文學史上發展最快、成就最為顯著的時期,歲月如歌,砥礪前行,一個個輝煌的業績鋪就了70年兒童文學的燦爛光帶。

第一個“黃金時期”與艱難探索

“十七年”(1949年—1965年)是新中國兒童文學的嶄新奠基與開拓創造的時期,這時期最能顯示其作為“兒童的”文學的特殊發展規律與態勢的是這樣三種現象:就文學制度而言,是共青團中央和中國作家協會雙重管理下的童書出版與兒童文學;就文學思潮與創作氣脈而言,是少先隊文學與“共産主義教育方向性”的紅色基因;就文學的中外關係而言,是蘇聯兒童文學從理論到創作的多方面影響。

正是由於1955年毛澤東主席高度重視兒童文學的一份批件,促使中國作家協會、團中央、文化部、教育部以及出版部門,在短時期內密集召開會議研究落實中央精神。特別是中國作家協會,制定了1955至1956年有關發展兒童文學創作的具體計劃,敦促各地作協分會都來切實重視抓好兒童文學,並規劃了190多位作家的創作任務,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作家的創作熱情,迎來了新中國兒童文學創作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奠定了社會主義兒童文學的美學基礎。這一時期涌現了一大批年輕的兒童文學新人,代表作家、詩人有:蕭平、柯岩、徐光耀、袁鷹、胡奇、鄭文光、杲向真、任德耀、任大星、任大霖、任溶溶等,以及更年輕的孫幼軍、金波,評論家有蔣風、束沛德。

“十七年”兒童文學的小説創作大致集中在兩方面:一是革命歷史題材,二是少先隊校園內外生活題材。加強革命傳統教育,表現理想主義、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是這一時期少兒小説創作的主脈。影響較大的作品有:徐光耀的《小兵張嘎》,胡奇的《小馬槍》,郭墟的《楊司令的少先隊》,王願堅的《小遊擊隊員》,楊朔的《雪花飄飄》,袁靜的《紅色少年奪糧記》,王世鎮的《槍》,楊大群的《小礦工》,崔坪的《紅色遊擊隊》,顏一煙的《小馬倌和“大皮靴”叔叔》,韓作黎的《二千里行軍》,魯彥周的《找紅軍》,周驥良的《我們在地下作戰》,蕭平的《三月雪》,李伯寧的《鐵娃娃》等。少先隊校園題材作品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地描寫了新中國第一代少年兒童的生活世界,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代表作有:張天翼的《羅文應的故事》、冰心的《陶奇的暑假日記》、胡奇的《五彩路》、蕭平的《海濱的孩子》、杲向真的《小胖和小松》、馬烽的《韓梅梅》、張有德的《妹妹入學》、任大星的《呂小鋼和他的妹妹》、魏金枝的《越早越好》、任大霖的《蟋蟀》、謝璞的《竹娃》、揭祥麟的《桂花村的孩子們》等,塑造了一批嶄新的少年人物形象。

“十七年”童話創作注重從我國傳統民間故事、神話、傳説中吸取豐富的藝術營養,借鑒民間文學的題材、形式,強調童話的民族特色、中國氣派,注意拓寬幻想空間、張揚遊戲精神以及營造作品整體的審美效果。代表作品有:張天翼的《寶葫蘆的秘密》、嚴文井的《小溪流的歌》《“下次開船”港》、陳伯吹的《一隻想飛的貓》、賀宜的《小公雞曆險記》、金近的《小貓釣魚》《小鯉魚跳龍門》、包蕾的《火螢與金魚》《豬八戒吃西瓜》、洪汛濤的《神筆馬良》、葛翠琳的《野葡萄》、黃慶雲的《奇異的紅星》、任溶溶的《一個天才的雜技演員》《“沒頭腦”和“不高興”》、鐘子芒的《孔雀的焰火》等;以及任德耀的童話劇《馬蘭花》、老捨得童話劇《寶船》、阮章競的長篇童話詩《金色的海螺》等。其間還出現了一大批直接從民間文學轉化過來的優秀之作,塑造了“葫蘆娃”、“九色鹿”、“漁童”、“阿凡提”等深深植根于一代孩子記憶深處的藝術形象。此外,兒童詩如柯岩的《“小兵”的故事》《“小迷糊”阿姨》、袁鷹的《時光老人的禮物》,兒歌如魯兵的《小豬奴尼》、張繼樓的《夏天到來蟲蟲飛》,寓言如金江的《烏鴉兄弟》,科幻小説如鄭文光的《飛向人馬座》等也是這一時期可圈可點的佳作。

上世紀60年代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兒童文學難免出現公式化、概念化傾向。但同時也涌現出孫幼軍的長篇童話《小布頭奇遇記》、金波的兒童詩集《回聲》、沈虎根的兒童小説《大師兄和小師弟》、葛翠琳的兒童劇《草原小姐妹》等一批紮根于現實土壤的優秀之作。

60年代後期的兒童文學一度進入停滯與艱難探索時期。1966年上半年兒童文學作品的出版依然如常進行,但自1966年下半年起至1968年,文學與兒童文學開始從人們的視線中淡出,直至1969年以後才逐漸發生了一些變化。據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版本圖書館編的《1949—1979全國少年兒童圖書綜錄》(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80年5月出版)的記錄統計,從1966年至1976年,全國共出版本土原創兒童文學作品1291種,其中兒童小説、故事436種,兒童詩、兒歌203種,兒童散文、特寫、報告文學41種,兒童戲劇、曲藝39種,低幼讀物圖畫故事(圖畫書)534種,低幼童話16種,童話寓言3種,科學文藝19種。

70年代前期的兒童文學出版物幾乎全是現實題材的兒童小説,出現小説“一家獨大”的現象,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李心田的《閃閃的紅星》、楊嘯的《紅雨》、童邊的《新來的小石柱》三部長篇。《閃閃的紅星》于1974年改編成同名電影后引起轟動。由上海青年工人金月苓作曲的兒童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兒童文學詩人張秋生作詞的兒童歌曲《火車向著韶山跑》,電影《閃閃的紅星》主題曲《紅星照我去戰鬥》等,是70年代傳唱最廣的兒童歌曲,成為一代人的童年記憶。

新時期的變革、挑戰與發展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這一階段與中國兒童生存狀態關係最為緊密並直接影響到兒童文學創作思潮的重大事情有:一是198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兒童權利公約》,中國政府于1991年通過批准該公約的決定,並於1992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將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教育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二是從1982年中國開始實施“獨生子女”政策,到2016年又“放開二胎”;三是90年代開始教育産業化,由此出現了私立學校、民辦幼兒園、各種各樣的課外補習班、培訓機構;四是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語文教科書由放開多種版本,到重新回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育部統編教材;五是2010年年底起,出版社實行轉企改制,38家專業少兒出版社完全變成企業公司,市場經濟背景下的經濟效率與運作方式,對童書與兒童文學産生種種影響;六是幾億農民工進城所造成的千百萬農村留守兒童以及跟隨父母進城的城市流動兒童,他們的教育、心理、社會問題對兒童文學的現實主義書寫提出了新的命題與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的兒童文學正是在以上種種直接影響、決定著中國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教育權等的重大事情的背景下,在與中國當代文學同步演進的過程中,艱難曲折同時也是成就輝煌地走過來的。中國兒童文學迎來了童書出版與兒童文學創作的“黃金十年”,迎來了曹文軒獲得國際安徒生獎,迎來了2016年兒童文學圖書總印數已佔全國出版的文學類圖書一半的比例這樣的驕人奇跡。

一個多重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共榮的兒童文學新格局在這樣的語境下逐步形成,進入新世紀顯得更為生動清晰。站在八九十年代與世紀之初兒童文學前列的作家作品有:曹文軒堅守古典、追求永恒的《草房子》,秦文君貼近現實、感動當下的《男生賈裏》,張之路集校園、成長于一體的《第三軍團》《霹靂貝貝》,董宏猷跨文體現實主義寫作的《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黃蓓佳的長篇校園小説《我要做好孩子》,沈石溪全新的動物小説《狼王夢》,楊紅櫻、鄭春華獨創品牌的《淘氣包馬小跳》《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劉先平的大自然文學系列作品,張品成的紅色題材系列作品,孫雲曉的少年報告文學《16歲的思索》,吳然的兒童散文《天使的花房》以及金波《我們去看海》《十四行詩》,高洪波《我喜歡你,狐狸》,樊發稼《小娃娃的歌》,王宜振《笛王的故事》,徐魯《我們這個年紀的夢》等擁抱童真、獨創詩藝的兒童詩。同時激蕩創作潮頭的還有孫幼軍的京味童話、金波的詩性童話、彭懿等的熱鬧型童話、周銳的哲思型童話、冰波的抒情型童話、張秋生的小巴掌童話,以及成長小説、動物小説、雙媒互動小説。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還出現了旗號林立、新潮迭出的創作景象,涌現出大幻想文學、幽默兒童文學、大自然文學、少年環境文學、生命狀態文學、自畫青春文學等一面面創新旗幟。

21世紀伊始,面對市場化、網路化以及新興媒體的介入所引發的少年兒童新的閱讀期待和閱讀興趣的多樣化,兒童文學創作進入了一個劇烈的轉型與更新期,在創作理念、藝術手法、審美追求和閱讀推廣上出現了新的特徵。2003年開始,國內原創兒童文學在數量上出現“井噴”之勢,打破了世紀之交由國外兒童文學佔據暢銷榜單的格局。其次,“兩頭大,中間小”的局面出現嬗變,幼年文學和少年文學一直是中國兒童文學的主力,但新世紀之初,童年文學開始異軍突起,取得很大突破。再次,幻想文學創作方興未艾,本土幻想文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結束了長期由歐美、日韓等引進作品獨大的局面。最後,新世紀之初的兒童文學呈現出更多元化的發展態勢,如追求深度閱讀體驗的精品性兒童文學與注重當下閱讀效應的類型化兒童文學,直面現實、書寫少年生存狀態的現實性兒童文學與張揚幻想、重在虛幻世界建構的幻想性兒童文學交相輝映、互補共榮等。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兒童文學儘管也存在商業化、平庸化、碎片化等問題,但依然經受住了挑戰,並由此開拓出民族特色的新路。

新力量、新業態、新作為

進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兒童文學與整個文學一樣出現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新氣象,一個重要標誌是兒童文學新力量的崛起,一大批“70後”、“80後”以及更年輕的“90後”作家成長為中堅力量,一些兒童文學創作實力強勁的地區,已形成自己的年輕作家方陣。他們推進現實主義兒童文學創作的新作為、新發展,加強兒童性,塑造典型人物,講好中國孩子的故事,在原創兒童文學方面的新思維、新成果呈現出新時代兒童文學耀眼的光芒。其中最具影響力和特色的地域作家群有:

由李東華、楊鵬、張國龍、翌平、汪玥含、安武林、孫衛衛、保冬妮、葛競、左昡、史雷等組成的“北京方陣”;由殷健靈、陸梅、張潔、蕭萍、李學斌、鬱雨君、謝倩霓等組成的上海作家群,由祁智、韓青辰、王巨成、李志偉、王一梅等組成的江蘇作家群;由湯湯、毛蘆蘆、趙海虹、吳洲星、小河丁丁等組成的浙江作家群,以及伍美珍、李秀英、楊老黑等安徽作家群和彭學軍、李秋沅、曉玲叮噹等合力形成的“江南方陣”;由薛濤、黑鶴、車培晶、劉東、王立春等組成的“東北方陣”;由湯素蘭、鄧湘子、謝樂軍、皮朝暉等湖南作家與蕭袤、林彥、童喜喜、黃春華、舒輝波等湖北作家組成的“湘鄂方陣”;由張玉清、肖定麗、周志勇等組成的“燕趙方陣”;由郝月梅、張曉楠、李岫青、魯冰組成的“齊魯方陣”;由楊紅櫻、鐘代華、湘女、湯萍、余雷等組成的“西南方陣”;由李國偉、曾小春、陳詩哥等廣東作家與王勇英、盤曉昱、林玉椿等廣西作家組成的“兩廣方陣”;由李利芳、趙劍雲、曹雪純、張琳等組成的“甘肅兒童文學八駿”以及包括高凱、趙華、劉乃亭等在內的山西與西北作家群等。新時代還涌現了一支年輕而充滿思想銳氣以女性為主的兒童文學與童書評論、兒童閱讀教育研究隊伍,被學界稱為“第五代兒童文學批評家”。前沿評論家與研究者有李利芳、崔昕平、徐妍、王林、張國龍、王志庚、李學斌、杜傳坤、李紅葉、談鳳霞、劉颋、劉秀娟、趙霞等。這是中國當代兒童文學繼往開來、砥礪前行的一支年輕而強大的力量。在他們與前輩作家們的共同努力耕耘下,兒童文學的豐富性、多樣性以及交叉性越來越明顯,很多新文體、新業態正是經由他們之手出現或做大做強的,如幻想兒童文學、成長小説、動物小説、網遊文學等。親子共讀最好的藝術形式原創圖畫書,也是最近10年發展起來的。

新時代以來,如何加強現實題材創作,將當今時代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融化進兒童文學,讓少年兒童感染到祖國正在經歷的巨大社會變革和中國夢的偉大實踐,從中汲取精神成長的力量,這對兒童文學作家而言既是一種歷史責任,也是一個藝術考驗。在這方面,一批作家深入生活一線,做了有益的探索,淬煉出難得的精品力作。如董宏猷的《一百個孩子的中國夢》、劉先平的《美麗的西沙群島》、吳然的《獨龍花開》、徐魯的《追尋》《羅布泊的孩子》、韓青辰的《因為爸爸》、于瀟湉的《深藍色的七千米》、彭學軍的《黑指——建一座窯送給你》、曹文芳的《牧鶴女孩》等。

加強現實題材創作還體現在反映農村留守兒童生活以及城市農民工流動兒童生活的題材都有充分的藝術表達,一批作家推出了多部接地氣、有分量、有溫度的小説作品,如牧鈴的《影子行動》、孟憲明的《花兒與歌聲》、胡繼風的《鳥背上的故鄉》、張國龍的《無法抵達的渡口》、曾小春的《西元前的桃花》、鄧湘子《像蟬一樣歌唱》、徐玲的《流動的花朵》、謝華良的《陳馬鈴薯的紅燈籠》以及邱易東的報告文學《空巢十二月》等。

直面現實,也不忘回顧往昔,關注少年兒童在學校、家庭、社會交互環境下的“社會化”過程與精神成長,是新時代成長小説的重要主題。這方面值得重視的作品有張之路的《吉祥時光》、劉海棲的《小兵雄赳赳》、常新港的《尼克代表我》、湯素蘭的《阿蓮》、殷健靈的《訪問童年》、李東華的《焰火》、汪玥含的《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陸梅的《格子的時光書》、麥子的《大熊的女兒》、周敏的《北京小孩》、張吉宙的《我的灣是大海》等。居住在呼倫貝爾草原的黑鶴,以對日漸消逝的荒野文化的追憶及對自然生靈持之以恒的熱愛,寫出了洋溢著北國曠野氣息的《血駒》《我的原始森林筆記》等別具特色的動物文學。

歷史題材和戰爭題材的書寫一直是兒童文學現實主義創作的重要方面,這在新時代以來出現了一個小高潮,而且均是中長篇小説,具代表性的有:曹文軒的《火印》、李東華的《少年的榮耀》、谷應的《謝謝青木關》、黃蓓佳的《野蜂飛舞》、薛濤的《滿山打鬼子》、左昡的《紙飛機》、肖顯志的《北方有熱雪》、賴爾的《我和爺爺是戰友》、史雷的《將軍衚同》、王苗的《雪落北平》等。這些作品都被作家賦予了更鮮明的當代意義,激勵中華民族下一代不忘初心,融鑄家國情懷與陽剛精神,受到小讀者的普遍歡迎。

新時代兒童文學的新作為還體現在兒童文學作家直接進入兒童網遊創作等新業態,這方面的實踐早期是南方的一批作家,如上海周銳執筆的“功夫派”系列,江蘇李志偉執筆的“賽爾號”系列、蘇梅執筆的“小花仙”系列,安徽伍美珍執筆的“惜呆兔咪”系列等,以後有北京楊鵬執筆的“精靈星球”系列。特別是金波、高洪波、葛冰、白冰等北京兒童文學作家組成的“男嬰筆會”所創作的“植物大戰僵屍·武器秘密故事”系列等,一舉改變了以前“網遊寫手”粗糙混亂的格局,從根本上保證了網遊産品的道德底線與文化品質,遠離兒童不宜的因子,從而使“媽媽放心,老師安心”,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網遊商家更看好兒童文學作家的原因。

曾獲第九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2013)的劉慈欣,因長篇小説《三體》獲得的巨大成功與世界性影響,帶動了新一輪科幻文學熱,少兒科幻文學創作也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大連出版社連續6屆“大白鯨原創幻想兒童文學優秀作品徵集活動”,所推出的獲獎作品如王林柏的《拯救天才》、馬傳思的《冰凍星球》《奇跡之夏》、趙華的《大漠尋星人》《瘋狂的外星人》、彭緒洛的《重返地球》等,都是可圈可點的少兒科幻精品。科幻作家楊平、趙海虹、鄭軍、星河、潘海天、淩晨等以及更年輕的何夕、夏笳、飛氘、郝景芳、江波等,也都把目光投向兒童世界。讓科幻擁抱少兒,對接兒童文學。只有當科幻作品的想像力、思想力、探索力與青少年兒童這個無窮大的生命世界聯繫起來的時候,科幻文學才會有無限的發展空間。

作為幻想文學重要載體的童話,近年一批中青年作家在開拓童話藝術新的審美邊界、童話幻想如何融匯表達現實生活以及在“保衛想像力”方面,所做出的探索與取得的思維成果將新時代童話推向了一個更廣闊的精神領域,這方面引人矚目的作品有:湯素蘭《犇向綠心》《南村傳奇》、蕭袤《住在先生小姐城》、陳詩歌《童話之書》、郭姜燕《布羅鎮的郵遞員》、湯湯《水妖喀喀莎》、周靜《一千朵跳躍的花蕾》、龍向梅《尋找藍色風》等。

成人文學名家參與兒童文學創作的熱度不斷升溫,構成了新時代兒童文學新作為、新發展的一個標誌性事件。2014、2015年,張煒創作的兒童小説《少年與海》《尋找魚王》獲得好評,並屢獲獎項。2014年,科幻作家王晉康的少兒幻想小説《古蜀》摘得大獎。似乎商量好了一樣,近年一大批文壇名家的兒童文學作品蜂擁面世,有不少被一印再印,如肖復興的《紅臉兒》、徐則臣的《青雲谷童話》、柳建偉的《永遠追隨》、馬金蓮的《數星星的孩子》《小穆薩的飛翔》,葉廣芩的《耗子大爺起晚了》、趙麗宏的《黑木頭》、劉心武的《劉心武爺爺講紅樓夢》、周曉楓的《小翅膀》《星魚》、楊志軍的《巴顏喀拉山的孩子》、裘山山的《雪山上的達娃》、梁曉聲的《梁曉聲童話》等。

同時,中國兒童文學還涌現了一支包括閱讀推廣人、專門閱讀機構以及廣大中小學校教師參與的強大的閱讀推廣隊伍。優秀兒童文學作品已成為學校閱讀教育與書香校園建設的重要內容,融媒體、多媒體、線上線下閱讀,成為兒童閱讀接受的新方式、新途徑。社會各界積極搭建以兒童閱讀、家庭分享、行業創新、産業發展為服務維度的“四位一體”生態型兒童閱讀推廣服務平臺。與此同時,中外兒童文學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密切,中國不但引進了大量世界各地的兒童文學作品,也有自己民族的原創兒童文學作品源源不斷地走出去。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是中國兒童文學創作和出版的又一個“黃金時期”,中國正在從兒童文學大國向兒童文學強國邁進。

觸摸歷史,不忘來路,我們自然會深深致敬奠基新中國兒童文學的那一代作家。令人欣喜的是,一批與新中國兒童文學同步成長如今已進入耄耋之年的作家,依然童心永駐,寶刀不老,繼續為新時代的孩子們奉獻著力作。例如:聖野(97歲)的兒童詩、任溶溶(96歲)的散文《我也有過小時候》、孫毅(96歲)的革命題材長篇小説《上海小囡三部曲》、蔣風(94歲)的文學鑒賞《蔣風爺爺教你學寫詩》、張繼樓(92歲)的兒童詩、李有幹(88歲)的長篇小説《薔薇河》、袁鷹(95歲)的兒童詩、葛翠琳(89歲)的童話、束沛德(88歲)的散文《我的舞臺我的家》等,尤其是金波(84歲)的創作近年進入了一個活躍期,而且是衝刺長篇童話,接連推出了《烏丟丟的奇遇》《小綠人三部曲》,並有多種兒童詩集出版。

兒童文學永遠是“青春在眼童心熱”的朝陽文學,選擇兒童文學是人生的幸福選擇,堅持為孩子寫作的人是幸運的人、光榮的人。這正是:

七十春秋童心如歌,兒童文學走過光榮荊棘路,育人與醒世並舉;不忘初心繁花似錦,童書事業迎來世紀滿園春,擔當和夢想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