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家喻戶曉的《詩經·採薇》,日前被改編成音樂劇搬上舞臺,在今年的第十九屆“相約北京”藝術節上演出後,引發海內外關注。日前,本報記者採訪了有關人士,揭開其“變質”秘密。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中劇場,首部《詩經》題材音樂劇《詩經·採薇》的演出現場座無虛席。紗幕上,多媒體畫面營造出炫目又神秘的氛圍。“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劇中小女孩“歡兒”站在紗幕後用純凈的嗓音唱著大家熟悉的詩句,把觀眾的思緒帶回到3000年前的周代。

這部劇由中琞文化和中視雲投聯手打造,戴曉嵐任出品人,是第十九屆“相約北京”藝術節的重頭戲之一,也是這部劇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之後的首演。

邊嘗試邊創新

戴曉嵐從小就喜歡《詩經》,2014年甚至還集結同好,開了個學習班,每人每天念一首《詩經》裏的詩,在微信上打卡。但她很快就發現很難堅持。“應該找一個大家都喜歡的藝術形式,把《詩經》鑲嵌進去,讓大家更有興趣。”她想。因為她是學音樂出身,就想到做音樂劇。最先嘗試的是寫愛情的《蒹葭》,但劇本內涵不夠豐富。後來又陸續考慮了3個,終於選定以邊關士兵思念家鄉為內容的《採薇》,並根據其兵戎背景架構了故事,創作了音樂、舞蹈。

有人覺得這部音樂劇像歌劇,戴曉嵐説,“《詩經》不可能用百老彙音樂劇的模式來唱。如果必須要找到一個更合適的表達方式,也許通俗化的美聲比較接近我們的設想。我們是邊嘗試邊創新。”

既好聽又好看

這部劇的劇情圍繞致力於用醫術救治蒼生的鄉野郎中子謙、懷有抱負和野心的將軍南仲以及美麗溫良的世家女若蘭3個兩小無猜的“發小”展開,講述了一個有關愛與家國情懷的故事。

從一首無情節的詩歌,到一齣擁有曲折情節和激烈矛盾衝突的戲劇,編劇無疑立下了汗馬功勞。

編劇戴有山説,他走訪考察了許多歷史遺跡和博物館,對周代的社會文化風貌進行過詳實的考據,諮詢了全國20多位著名學者,對《詩經》裏100多首詩歌的歷史時間節點、空間方位、故事原形進行了仔細查證,“通過把薇草人格化,薇草的種植人子謙、薇草的保護人若蘭、薇草的利用人南仲、薇草的獲利人大王等許多人物形象出現了。這些人雖然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但在歷史的長河裏,其實都是一棵薇草。”他説。

業內人士公認該劇的音樂和作曲“非常強”。

“從進組的第一天,我們定下的目標就是做一部‘好聽、好看’的音樂劇。”該劇作曲鄒航表示,全劇的音樂創作花了3個月,全劇總長110分鐘,音樂佔90分鐘,包括20首歌曲和3段舞蹈音樂。所有的歌曲包含了獨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以及合唱等多種演唱形式,這在中國音樂劇的創作上也是較為少見的。

鄒航説,這部音樂劇“不倣古、不復古”,因為可查閱的先秦音樂資料很少,很難真正還原。他在創作上採取了歌劇結構,還嘗試適當加入一些現代音樂的創作手法,希望這部劇既古又今,既西又中,既雅又俗,既藝術又商業。

這部劇時長100分鐘,一氣呵成,青年音樂劇演員李煒鵬、蔣倩如、蔣帥、袁岱的唱功、表演和舞臺表現力,也受到了業內外人士的稱讚。

盎然古意與濃厚詩情

業內人士對這部劇給予了充分肯定。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學系主任周映辰説,這部劇把握住了整體品質,劇作及歌詞既保留了盎然古意和濃厚詩情,又不過分拘泥于《詩經》原本的風格,容易被都市年輕人接受。中國音樂劇協會副會長王道誠表示,這部劇的舞臺呈現是成功的、完整的,人物性格塑造鮮明,事件和矛盾的組織符合戲劇發展規律,題材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一個民營公司難得的責任感。

戴有山透露,目前他正在和這部劇的主創團隊再次合作,打造另一部《詩經》題材系列音樂劇《詩經·絲衣》。戴曉嵐表示,他們要把《詩經》題材音樂劇做成“三部曲”甚至更多。“我們已經找到了創作和排演的方向,但是光靠我們一個民營公司和目前這些人的力量還遠遠不夠。我們希望聯合更多喜歡《詩經》、願意把自己的精力和能力奉獻出來的各行各業的人,共同從事這項事業。”戴曉嵐還透露,該劇已經引起海外關注,相關部門正在與美國等地的演出機構商談海外演出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