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國”戰略,是新時代健康衛生工作的綱領。當前,廣大人民群眾注重更健康、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方式,發揮中醫藥特色,助力“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增進人民健康福祉,是時代賦予我們中醫藥行業更高的要求、職責和擔當,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發力。

弘揚中醫藥文化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作為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支撐,越來越顯現出它的偉大作用,中醫藥作為中國傳統的文化的具體載體,在健康中國戰略中起著重要作用。

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奠定了中醫文化的基礎;作為中華文化的精華和主幹線的《周易》與中醫有著密切的關係;中醫的“五行”學説來自中華文化;《黃帝內經》是中國文化與中醫相輔相成的結晶,中醫同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相互印證,相互關聯。它匯集了中華文明動靜結合的哲學思維、人與自然和諧的整體觀念、形神統一的個體化辨證論治診療模式、理法方藥有機統一的治療藝術以及“醫乃仁術,大醫精誠”的道德修養,在維護人類健康的同時對傳播弘揚中華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具有人們共同的價值追求和公認的價值標準,因此中醫藥文化具有廣泛感染人、塑造人、影響人的功能。中醫藥文化具有廣泛傳播的內在潛質。

因此要加大中醫藥文化宣傳,特別是中醫藥健康文化。若一種文化深入人心,也會帶來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深入人心,這將使全民參與自身健康建設,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具體的途徑可以通過建設中醫藥文化平臺、加強中醫藥文化體驗、開展中醫藥知識滲透教育、開拓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發展網際網路媒介傳播等路徑進行宣傳和普及,使其深入人心,促進全民享有健康,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倡導中醫養生觀

中醫養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熏陶,富有深邃而又廣博的哲學內涵,是對生命、健康全方位的認識,筆者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黃帝內經》強調順應天時變化而養生。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調整起居時間和生活方式。中醫的子午流注十二時辰養生法,是順應人體十二臟腑的盛衰開闔、氣血運作的時間節奏、時相特性而作息生活的方法,是一套完整的養生體系。《黃帝內經》還有階段養生法,以十為週期,《黃帝內經》養生經:“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都揭示了人體順應天時變化的生理狀態。

第二,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的養生觀更注重心理的健康。《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的養德,主要是體現在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於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心靈的修煉調養與身體的健康,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第三,陰陽和諧的健康觀。陰陽和諧才能健康,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和諧。太過和不及則易患病,人體需要和諧,剛柔相濟,陰陽和諧,人體才能健康。反之,飲食五味偏嗜,七情過激,勞倦太過,房勞過度都會損害健康。

《黃帝內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即指要掌握自然規律,根據天地陰陽法則調和各種方式,有節制、有規律地安排飲食和起居。

第四,傳統功法的形神觀。中華傳統養生功經過古人的千般錘鍊總結,流傳下來了很多種易學易練的功法。如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洗髓經、太極拳、武當拳、形意拳等等,這些功法運用了傳統的導引、吐納、武術等方式,通過活動筋骨關節,調節氣息,寧心安神來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和調臟腑,達到增強體質,益壽延年的目的。

總之,中醫博大精深的養生文化蘊含著無窮的真理,正因其道法自然的理論根基,如能遵循之則是健康長壽的源泉所在。“健康中國”建設就是要將健康理念滲透在人民群眾日常的生活行為中,而中醫養生文化是經過數千年實踐證明的健康文化,在全社會倡導中醫養生文化,是讓人民群眾不生病、少生病的第一環節,是健康的基石,也是助推“健康中國”的有力舉措。

發揮中醫治未病優勢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醫治病的一大特色,中醫能根據人的體質和五運六氣天人相應等理論採取相應的措施防病于未然,預防疾病的發生;在既病之後能防其傳變,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亦能防止疾病的復發。能積極掌握疾病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

當前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相結合的新醫學模式,把影響人的健康的諸要素均納入其範疇,從全方位、多視角、立體化進行醫學研究,這和中醫重視整體,強調“治未病”,互補而相成。

因此,在當前推進的“健康中國”建設中,要發揮中醫治未病優勢,樹立中醫思維,走好中西醫結合道路,將“治未病”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作為中醫藥學奉獻給當前醫學發展,在醫學模式、理論特點和診療方法上,通匯貫通,提升發展,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助推“健康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