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第13個世界卒中日即將到來,今年的主題是“戰勝卒中,再立人生”(英文:“Up Again After Stroke”)。中國卒中學會常務副會長、北京天壇醫院常務副院長王擁軍教授在今年的世界卒中日前夕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雖然我國卒中的發病形勢仍然嚴峻,但死亡率出現下降趨勢,説明卒中的醫療診治水準在提高。目前,我國是卒中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我國卒中死亡率呈下降趨勢

      卒中即俗稱的中風,是一種突然發生的腦血管迴圈障礙性疾病。中國卒中學會發佈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表明,我國現有卒中患者1494萬人,患病率1114.8/10萬人;每年新發病例330萬人,發病率246.8/10萬人;每年腦血管病死亡154萬人,死亡率114.8/10萬人。卒中存活者中有80%左右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給個人健康、家庭幸福帶來了巨大的陰影。

      王擁軍表示,在過去的30年中,我國農村卒中的患病率大幅增加,發病率略有增加,但死亡率在下降;城市卒中患病率略有增加,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在下降,説明瞭醫療診治水準在提高。在過去的10年中,我國卒中的防治水準有所提高,醫療品質得到明顯改善。其中,卒中患病一年的死亡率較十年前(13%)下降了10倍;復發率為7.7%,與歐洲國家一樣,整體預後優於全球平均水準。

      中國整體卒中醫療服務水準明顯得到提高,臨床診斷和救治技術水準也持續進步,各種渠道的宣教也大大促進了卒中防治知識的普及。目前,我國是世界卒中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在過去十年,通過政府的關注、醫療水準的進步、醫生的努力,以及患者教育水準的提高,中國腦血管病整體水準可控,並且在逐漸改善。隨著醫療水準和品質的不斷提升,相信卒中死亡率會進一步下降。”王擁軍説。

      加強卒中康復工作減輕致殘危害

      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題是“戰勝卒中,再立人生”,聚焦于卒中康復問題。卒中是世界範圍內成人致殘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卒中可以引起多種腦功能障礙,如偏癱、吞咽障礙、語言障礙、認知障礙、情感障礙、感覺障礙、平衡障礙等。卒中的發生給患者、家庭、社會帶來巨大的軀體、精神和經濟負擔。

      同時,隨著醫療品質的不斷改進,卒中死亡率逐漸下降,與之相伴的是,遺留下大量不同程度的殘疾患者。如何降低致殘率,發生了殘疾的患者如何更好地恢復功能,更快地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回歸社會,是個重大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問題。

      王擁軍表示,為了降低致殘率,幫助卒中患者康復,以中國卒中學會為代表的專業醫療領域在近年來開展了以下幾項主要工作:第一,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質控中心、中國卒中學會聯合推進了“卒中一小時急救圈”,促進區域性卒中急診救治網路模式建立,幫助患者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急救、到達具有收治卒中病人的醫院(卒中中心),接受規範化的血管開通治療。據“卒中一小時急救圈”主要負責人北京天壇醫院神經介入中心主任繆中榮教授介紹,該急救系統基於“卒中急救APP”網際網路呼救系統,通過區域各級卒中中心密切合作,將患者在發病一小時內送到有條件開通血管的醫院,節約救治患者的黃金時間。

      繆中榮表示,“卒中一小時急救圈”主要集中在兩方面的工作:優化卒中急救模式和流程、推動卒中治療規範化培訓。“通過這兩方面的工作,急救圈成為一套標準化的卒中急救體系,通過兩三年的驗證,證明了其有效性,可複製推廣。”

      第二,開展卒中康復計劃,推廣早期康復、持續康復和職能康復,幫助患者盡可能地恢復各種身體功能。據天壇神經病學中心冀瑞俊介紹,“我國在卒中康復領域起步較發達國家晚,目前卒中康復的整體資源非常有限,遠不能滿足廣大卒中患者的需求。同時,腦血管病後神經功能障礙通常持續較長時間,在此過程中,患者可能經歷了多種不同的醫療和社會機構,如何建立高效的流轉路徑是一大難題,我們需要探索適合我國的腦血管病康復管理模式。”

      針對上述問題,冀瑞俊表示,在當前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腦機介面大發展的時代,天壇醫院正在與各級醫療機構和科研機構合作,整合資源,在腦功能重建領域進行研究,並率先在豐台區嘗試建立腦卒中康復醫聯體。

      第三,開展腦血管病專病門診計劃,基於指南的規定更加規範二級預防,減少患者復發卒中。王擁軍表示,卒中門診計劃的最終目的就是讓所有醫生都有同質化的診療水準,讓患者得到同樣規範的治療。同時,在卒中門診加強對患者的疾病教育和管理。

      第四,開展卒中健康素養提升計劃,組織專家編寫《腦血管病患者健康手冊》和《腦血管病看護者手冊》,指導公眾、患者及看護者依照科學的方法預防疾病、治療疾病和進行康復訓練,全國紅手環志願者將持續地開展公眾宣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