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正式發佈《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簡稱《總體方案》),國內外目光再次聚焦海南。海南作為中國最“年輕”的自貿區,成立於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的歷史節點,被視作中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前沿陣地,透過海南自貿區的發展舉措,可以大致窺見中國改革開放下一個40年的思路。

      海南自貿區(港)建設的關鍵之一,應當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自由港。自貿區(港)建設需要更開放的政策、更良好的營商環境、更充沛的資本等諸多要素的匯集,但抓住人才這個牛鼻子,有利於以國際高端人才匯聚帶動技術、資本等要素匯聚,以國際高端人才的自由流動,助推海南全島營商環境的優化。

      回顧改革開放40年曆程,可以得出許多經驗,比如要不斷解放思想、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等,還有一條重要經驗不容忽視,那就是要不斷激發和釋放人的創造力。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新一輪産業革命在全球孕育興起,人才愈來愈成為各國、各地區、各城市爭搶的戰略資源。

      人才對海南自貿區(港)的發展更是尤為關鍵。儘管海南自貿區(港)擁有區位優勢、政策優勢以及後發優勢,但相比內陸省份,海南缺乏足夠的人口基數支撐——海南省副省長沈丹陽在《總體方案》發佈會上也提到,人才是海南省的短板之一。上海自貿區依託的長三角常住人口約為1.5億,廣東自貿區依託的珠三角常住人口為5700多萬,而目前海南省全島常住人口不足1000萬。

      相較之下,新加坡自由貿易區(港)的建設經驗應當更值得海南借鑒。新加坡與海南一樣,都具備臨海優勢,位於國際航道沿線節點,發展依託的自然資源和人口基數有限,不適宜發展資源密集型或人力密集型産業。新加坡獨立時,全國總人口不足200萬,現在常住人口也僅有500多萬,但經過多年發展,其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常年位居全球前兩位,同時成為全球金融中心、國際化旅遊城市、世界重要的電子工業中心和生物醫藥中心。

      新加坡獲得如此成就的關鍵之一,就在於樹立了“人才立國、人才治國”戰略。從國家治理到産業發展,新加坡都聚集了一批精英人才和專業人才,從而保證了高效率運轉和重點産業快速崛起。在瑞士德科集團開展的“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調查中,新加坡連續5年獲得全球第二名,凸顯了新加坡在人才領域的領先地位。

      海南自貿區(港)應認真總結改革開放40年來在人才培養、引進、激勵、使用上的經驗,用好用足自貿區(港)的政策,在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上實現大突破,將海南自貿區(港)打造成多元共融、宜居宜業、創新發展的國際高端人才自由港。

      首先,要在海南營造尊重人才、開放包容的社會氛圍。海南有著移民文化的基因,對於人才有著開放包容的心態,建省辦特區以來,接納了幾百萬的外來移民。今年5月,海南發佈了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下一步,海南要繼續弘揚移民文化傳統,加強公共服務供給和法治建設,讓外來移民和當地居民一樣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務,在法治、平等、平安的環境中和諧相處、融合發展。

      其次,要抓住新一輪産業革命契機,為人才搭建廣闊發展平臺。綜合評估優劣勢,海南應該走輕人力重人才、輕資本重技術、輕貨物貿易重服務貿易的發展路線。《總體方案》提出,海南要以發展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産業為主導,科學安排海南島産業佈局。海南可積極利用自貿區放寬外資市場準入等政策優勢,運用市場化手段,通過設立聯合研發中心,引進外資産業集團等方式“築巢引鳳”。

      再次,要營造良好的海外人才發展環境,在海外人才出入境、納稅、教育、醫療等領域與國際接軌。《總體方案》提出,提高外國人才工作便利度,開展國際人才管理改革試點,下一步在出入境方面,可為來海南工作的海外人才提供商務簽證、就業簽證、創業簽證、實習簽證等不同類型的工作簽證。此外可引入市場化機制,為海外人才提供高水準、類海外的生活保障,實現宜居宜業的目標。

      海南自貿區(港)承擔著成為我國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對外開放門戶的使命,為此應敢於在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上突破創新,使海南自貿區成為活力迸發、環境優美、人才嚮往的國際高端人才自由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