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北京東四北大街,交警藏仲元護送小學生過馬路。當年,他提倡的“站一分鐘崗,負責60秒”被推廣。

1997年6月25日,國內首條公交專用道在長安街開通。1997年,北京的機動車達到100萬輛,道路出現擁堵。北京市開始安裝使用交通違法自動監測設備。

1988年,北京交警騎著自行車巡邏,管理交通。當時,交警多是步行或騎自行車上路執勤。

2010年,交警駕駛裝有流動電子眼的警車巡邏。

2009年3月16日,早高峰時段。北京交警乘坐警用直升飛機對四環路路面進行交通監測,將圖像實時傳送至公安交通管理局指揮中心。

1981年8月4日,北京交警在沙河朝宗橋下首次使用酒精檢測儀。司機和群眾對這種新儀器十分好奇。

1988年3月19日,位於北京市中心的中區電腦交通控制系統開通,這是北京交通指揮系統工程的雛形。

2007年4月28日,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啟用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交通管理指揮中心。當年5月,北京市機動車突破300萬輛。

1996年9月,交警中的勞模蘇俊栓幫群眾推車。當時這種便宜實用的黃色微型麵包計程車被稱為“面的”。1999年,“面的”退出北京計程車市場。

劉英毅 攝影報道

引言

從騎著自行車在街頭巡查,到駕駛著裝有衛星定位系統的轎車巡邏執法。

40年間,交警執法科技化水準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執法效率不斷提升。這些變化,正是改革開放40年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

1978年年底,改革開放的引擎開始轟鳴。

彼時,以自行車為主導的出行工具,相對落後的道路設施和交通管理手段,構成了那一時期北京城市交通的概貌。

如今,曾經作為北京主要交通工具的730多萬輛自行車,已被600多萬輛機動車所替代。北京的城市道路由二環修到三環、四環、五環、六環,被稱為“大七環”的首都地區環線高速公路也正式閉合成環。

40年間,交通工具在變,道路設施在變,交通管理方式方法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裝備科技化水準也日漸提升。

今日北京,當年的交通崗樓消失了,落後的信號燈定時裝置等設施亦成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快速出警的巡邏車和高懸在路口上方的智慧化多項位信號燈、全天候忠於職守的電子眼。大螢幕、電子版、GPS定位、智慧指揮平臺等一整套與世界同步的現代交通指揮系統實時疏導著這座城市的交通。

結語

當我們透過長鏡頭把地平線拉到眼前,分明看到城市的路還在迅速向前方延展。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推進,經濟社會變化日新月異,也許用不了多久,眼前一切又成了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