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天津市相關部門獲悉,有部分大學生疑似落入“變相培訓貸”連環坑,目標直指濱海高新區某公司。為此,各相關部門聯合成立調查組,昨天調查組已到達現場,了解具體情況。天津市教育部門也採取行動,開展防範非法“校園貸”等專項教育活動,讓每一名師生都能了解、明辨、遠離此類事件。

       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學生們舉報的“自強家族眾創空間”坐落于鑫茂科技園,培訓主辦方是入駐眾創空間的職達(天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自強家族”具體提供培訓服務。經核準企業註冊登記資訊,該公司註冊法人為尚某,股東為陳某和盧某。盧某表示,前期“嘉科教育事件”即涉及“自強家族”的學生,另一位股東陳某已被公安機關帶走接受調查。

      “嘉科教育事件”究竟是如何讓學子落入“變相培訓貸”連環坑,警方介紹,犯罪嫌疑人劉某某成立了嘉科教育資訊諮詢有限公司,通過開辦培訓班收取學費。之後劉某某陸續和幾家金融機構簽訂合作協議,由金融機構為在嘉科教育報名培訓的在校大學生提供課程費的分期貸款。同時,劉某某以幫忙“刷課”為名誘騙學生下載網路貸款APP,並“協助”學生辦理貸款。

       另一名涉案人員陳某,除利用劉某某的公司進行“刷課”外,還利用自己的公司與金融機構簽訂課程費貸款合作協議,通過編造虛假課程,從我市各大院校“招攬”200余名學生申請貸款,騙取超過400萬元人民幣。事後,劉某某因經營不善開始負債纍纍,為償還負債,騙取大學生的信任,與他們私下簽訂了由公司代為還款的貸款協議。以大學生的名義從各網路貸款平臺套取貸款,貸出的款項打入自己公司的賬戶。警方根據受騙學生的報警線索,迅速展開調查,目前,已將劉某某、陳某二人依法刑事拘留。

     “該案子具有典型的欺騙性,是‘校園貸’的變種,希望廣大學子以此為鑒。”天津市公安局和平分局打擊犯罪偵查支隊政委楊洪軍介紹,目前出現的“校園貸”大致分為三種,包括: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分期購物平臺,其中部分平臺還提供較低額度的現金提現;大學生培訓、助學和創業貸款;傳統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一些平臺為了擴大市場,經常會降低標準吸引大學生貸款,而同時這些網貸平臺又設置了高額的利率和罰息,最終可能致使大學生背負沉重的經濟負擔。為避免此類情況發生,對大學生而言,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不要盲目攀比,過度消費;要加強自我防護意識,不要被點滴小利和虛假承諾誘惑;要珍惜自己的個人信用,對需要提供身份證件和簽署協議的産品和服務要仔細辨別,謹防落入‘校園貸’陷阱。”楊洪軍説。

       從教育部門獲悉,針對“校園貸”,從今年9月起,教育部門對全市高校開展了“校園貸”全面調查摸底,共在31所院校排查出受騙學生,年級分佈在大二至大四區間。經公安機關協調,涉事學生已和發放貸款的機構達成共識,暫停或暫緩還款。天津市各大學也給每名新生發放了《校園貸風險告知書》等防範宣傳材料,利用校園網、微信微網志、講座、專題班會等渠道向學生介紹不良網路貸款的典型案例,告知學生校園貸風險,提示保護個人隱私,增強安全防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