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微子》記載: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孟子·公孫醜上》記載:“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

柳下惠不為外物所動。孟子善養“浩然正義”,主張“不動心”。而柳下惠堅持“和而不流”,也即不動心。其依道自任,剛正不阿的精神氣節,正是孟子的“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品格。所以,孟子推崇柳下惠“聖之和者”。孟子尊崇“直道”品格的人。

哀公問孔子:“何為則民服?”,孔子答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柳下惠為司法官員,多次被上司排擠、壓抑,根在其直道而事人的行政原則;他依“道”行事,不為人情所動,堅持原則而不去變通。該“道”,正是春秋時期正在形成的人道。

孔子推崇“直道”的官員,按照孔子的政治學説,柳下惠時期的魯國政治已經“無道”。所以,孔子批判臧文仲“知賢而不舉,是為竊位。”

柳下惠堅持在其位謀其政,孔子説:“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其意思與柳下惠的主張一致。柳下惠雖然仕途不順,但既然身處士師之位,就應該行士師之責。正與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入世精神是相通通的。

可見,柳下惠“和而不流”的思想孔子、孟子德治思想的重要來源。

“學儒家文化,到中國曲阜;追儒學淵源,來新泰和聖園!”

(作者:張賀)